分享

高僧画了一幅松树图,还题了一首禅诗,一景一物都有着深刻的禅理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11-26

唐朝出现了大量的诗僧,这些僧人同样才华,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像其中的丰干、寒山、拾得、贯休、景云等等,那都是唐朝最具有威望的得道高僧。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很快就有了大量的信徒,到了南北时期一度极为兴盛,杜牧就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在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信奉佛佛,到处都修建了大量的寺庙。

从南北朝过渡到隋朝,再到唐朝那段时间,由于战乱开始在没落,可是进入了盛唐,人们又开始大肆修建寺庙,一直到晚唐各地都着大小小的寺庙,所以杜牧才会在作品中感慨万千。正是由于唐朝佛教的兴盛,涌现出了很多的得道高僧,而这些僧人也是和传统的文人一样,喜欢吟诗作对,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像景云大师就有一首很著名的《画松》。

《画松》

唐代:景云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景云,唐朝得道高僧,幼年出家,从小才华横溢,对于诗歌极为喜爱,另外在书画上也有所建树,初学张旭,久而精熟,成为唐朝有名的书画家,而这首《画松》正是一首题画诗,当时诗人画了一棵松树,还在旁边题写了这首诗,尽管画作没有流传下来,可是这首诗却是成为了经典,每一句都有深意,同时整首诗还充满了禅理,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看似平平写来,可是意境高远,每一句都有深意,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第一句就与众不同看似平淡无趣,可是细细读来却让人赞叹,画里的松树好像是真松树枝一样。诗人无非就是告诉世人,眼前的事物无论是真假,有的时候看上去好像都是真的,这还需要自己去分辨。而第二句则是对应前一句,以此让这首诗更具有禅理,看到这棵松树,我突然发现好像在哪里见过,只是一时记不起来了。很显然诗人是在这里留了一个伏笔,好在下面的两句体现出来。

第三四句则是点明了主题,有着一种更为细腻的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一种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看到这棵松树,我好像在天台上上见过,正是在那石桥的南畔,还是其中的第三棵。诗人刻意写得很细腻,由此也是表达了对于天台山的敬意,毕竟那里佛教名山,也是诗人最向往的一个地方,而且那里住过很多的高僧。

虽然这首诗很普通,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像别的诗人那样去刻意引用典故,可是每一句都别具一格,尤其是那一景一物诗人都很用心去描写,这种力透纸背的描写,也让这首诗有了一种独特的美,同时那种哲理也是呼之欲出,所以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还是应该要去多读几遍,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是什么。

诗作中的松树当然是一种象征,这与画作中的山山水水,以及那些人物是一样,起到了一种衬托的作用,而更多的是突出天台山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那这首诗写于什么时间,诗人没有明确注明,一些古籍里同样没有记载,所以现在难以考证。诗人从一棵松树入笔,先是画了一幅画,反应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而作品中所传递出来的禅理,那也是很有趣味性,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独特的才情,还有对于事物的敬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