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恩你,已选择的路,我不会哭着走完!

 小飞学长 2020-11-26

作家余秋雨先生在《借我一生》中写道: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选择和文化选择。那么反过来,真正能伤害你的,也是一样,自己的选择。”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中,我们所过的每一天都有着对以往的延续与创造。我们所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经历的故事或者事故把我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也就是我们现在的性格、脾性以及信念。
 
当我们尝试着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东西说好或不好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都基于我们自己内心已有的信念。好坏是一种比较,正如黑白一样。而我们的信念就是创造了一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秤,我们可能会以能用不能用,善良或邪恶来评估,也可能用是否对“我”好来判断。
 
而这所有的选择,就是我们人格的选择,同样也是我们基于文化的选择。不过请注意的是,这里的文化可不是课堂上老师教授的知识点,而是一种我们可以为之信仰的信念。
 
基于这一点,我们就能想到,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组成部分,它也没有高贵低贱之别,只不过在于它能对自己的人生所产生哪些影响。
 
就拿婚姻来说吧。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小的组织单位。婚姻需要两个不同的人之间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关系,它往往是最复杂、最神秘的。婚姻可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事,同样也可能是最糟糕的事,让人遭受地狱般的折磨。
 

然而,正如我们在很多书中,乃至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那样,一些婚宴关系里呈现的“我与它”的关系,而非“我与你”的关系。
 
“我与它”的关系就是一种基于自己已有信念的错误知见,把夫妻之间的平等关系变成了一种所属关系。例如,在我需要TA的陪伴时,TA却外出干自己的事去了;当我渴望独处时,TA又在身边“苦苦纠缠”。
 
这也就意味着,当我们需要对方时,希望对方招之即来,当我们不需要对方时,对方就应该挥之即去。更加谬误的是,我们甚至什么都不用说,对方马上就能心领神会。
 
但是,这可能吗?正如俗语说的“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心理学家说,这是一种极其自恋的表现,这是一种占有,而占有的结果,是分手。
 
哲学家马丁·布伯在其著作《我与你》中谈到“我与你”的关系,意味着“我”与“你”是平等的,彼此都尊重对方的独特性。
 
这些都是基于我们已有的文化信念,这是难以改变的,但却又是可以改变的。
 
因为心灵的成长,首先是意识的成长。意识的成长,就是要突破自恋,培养出他人意识和组织意识,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及从组织的角度看待问题。
 
一些人心中已有的的文化,都是对自己只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然而,纯粹的个人意义,实际上是不具备意义。意义只有通过交流被人共享时,才有价值。
 
所以,唯一的意义,就是对他人产生意义。
 

约瑟夫·坎贝尔在《英雄之旅》一书中说:“随心所欲,就是追寻心中的快乐。”在很多情况下,他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当我们像作家贾平凹先生在《自在独行》中说的那样,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去坚持我们喜欢的事,慢慢地它对别人也就有了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