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春雨撤稿启示: 别为功利将严谨踩于脚下

 谭浩俊 2020-11-26

韩春雨撤稿启示:

别为功利将严谨踩于脚下

对科研工作者来说,

严谨永远是第一位的,

切不可为了功利损害严谨、

损害自己的形象。


   据媒体报道,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上的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于北京时间8月3日撤稿。该论文作者为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韩春雨及其同事。作者在撤稿声明中称,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其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他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为此,《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也同时发表了一篇关于此次撤稿的社论。社论指出,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从2016年5月2日论文发表到2017年8月3日论文撤回,时间长达一年多,期间,十多位国内外科学家对论文中的NgAgo技术提出了质疑,认为经过反复试验无法获得完全成功重复的结果,而韩春雨及其团队也无法拿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最终,只能以撤搞来应对外界的质疑。

   我们说,一项科研成果,当面对外界的质疑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撤回无疑是最主动、最积极、最能够让人接受的方式。因为,不撤回,不仅会让质疑的声音越来越高,对当事人越来越不利,而且有可能造成被质疑的成果无穷扩散和被广泛引用的现象,从而造成科研界的混乱。也正因为如此,只有迅速撤回,才有可能使事态平息。

   那么,应当如何来看待韩春雨及其团队的此次投稿和撤稿行为呢?很显然,问题不是出在撤稿上,而是出在投稿上,亦即当初将此项研究成果正式递交给《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时,到底有没有达到可以公开发表的程度呢?为什么论文发表以后,会引来如此多的质疑呢?而面对质疑,韩春雨及其团队,为什么不敢公开回应呢?显然,可能与成果的“硬度”不够、底气不足有关。不然,韩春雨及其团队不可能保持沉默。而韩春雨及其团队选择撤回论文,也应该是对外界质疑的接受,对研究成果的否定,或者重新认识。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不能正面回应外界对研究成果的质疑,只能说明成果的成熟度不够、可供质疑的应对能力不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唯有补充新的证据、新的成果,才有可能面对来自外部的质疑和压力。关键是,为什么会在成熟度不够、应对质疑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就匆匆公开呢?

   严谨是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没有严谨的态度,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研成果。对韩春雨及其团队来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否认他们对待科研的执着和痴迷,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他们提供的是虚假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一定是在反复试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成立的。但是,走出他们的实验室是否也能成功,就必须得到他人的试验和论证,能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实验室内都能试验成功。否则,就很难认为成果是可信的,是能够应对各种质疑的。

   显然,韩春雨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是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和境界的,这为什么面对质疑,作者始终不敢公开回应的主要原因。那么,就韩春雨及其团队来说,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就急于将成果公开,就显得不够严谨,有点功利了。就算经过进一步研究和试验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此次经历也会让研究团队的影响力受到很大影响。

  殊不知,严谨和功利是科研工作者很难把控、又必须认真处理好的两大元素。要讲究严谨,就必须抛弃功利,要想功利,就不可能严谨。而没有严谨的态度,就没有过得硬的成果。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科学家,都是十分严谨的人,做人严谨,做事严谨,待人也严谨。稍不严谨,就有可能陷入功利之门。韩春雨及其团队,很可能是让功利替代了严谨,把没有完全成熟的成果抛了出来,而让自身陷入了被动局面。所以,必须吸取教训。同时,也提醒其他从事科学研究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切不要为了功利将严谨踩于脚下。严谨,永远是科研工作和科研工作者都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谭浩俊【原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