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课费成家庭最大开支会带来什么

 谭浩俊 2020-11-26

【原创】

补课费成家庭最大开支会带来什么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辽宁省人大开展的一项最新调研发现:高额的补课费用,成为普通市民家庭的最大支出。“补课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极少数不补课的孩子反倒成了另类”。在沈阳等城市,不少家庭用于孩子课外培训、补课的费用,高达5万元以上。

  住房、教育、医疗一直被认为是家庭开支中三项最大的开支,特别是住房开支,已经让很多家庭苦不堪言。没有想到,隐藏在住房开支背后的教育开支,特别是校外祼开支,竟然悄悄地上升为部分家庭的最大开支。如此一来,对其他方面开支的挤压效应,也会越来越大,成为居民消费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更重要的,校外补课开支的不断上升,带来的不只是家庭负担的上升,更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扭曲学校环境。学校无疑是孩子教育的主战场,也只有通过学校的系统性教育,孩子的成长才不会出现不均衡、不稳定、不协调现象。孩子与孩子之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竞争,才能处于相对公平的状态。如果校外补课过多,而补课老师很多又是学校外泄出去的资源。那么,就会使学校教育出现不均衡现象,导致学校教育环境被扭曲。不仅老师会分散教学精力,孩子也会分散学习精力,使教与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相得益彰。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为了利益,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许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手段,使孩子潜移默化中接受许多不该接受甚至负面的东西。

  扭曲孩子心理。小学教育原本应当是快乐教育,孩子应当是快乐成长。如果充斥太多的校外补课,用校外补课来人为地制造孩子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或者不公平竞争,使孩子在完全可以依据自身能力完成小学学习任务,掌握小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开开心心完成小学学业的情况下,产生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的教育差距,不仅对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不能参加校外补课、成绩略差的同学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产生自卑心理,对参加校外补课、看似成绩好一些的孩子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盲目认为自己比别的同学聪明。一旦进入初、高中成绩不如别的同学,就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产生更大自卑。为什么有些进入高中后的学生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上与在小学、实践“享受”了很多特殊教育有关。

  扭曲资源均衡。教育资源均衡化是提高教育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方面。如果任凭校外补课泛滥,会使得教育资源均衡化面临更大挑战。因为,凡是校外补课多的,大多是教育资源比较集中、教学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校,就算通过改革,小学已经没有了升学率指标,但是,教师的教学比赛、教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这样,好学校就会更加不顾一切地争取好的教师资源,挖角一般学校,造成一般学校的教学资源越来越贫乏。这也会从一个侧面促使校外补课加剧,形成恶性循环。

  扭曲消费结构。事实上,校外补课带来的不只是影响学校和教育,影响孩子,也会对消费结构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要知道,家庭支出原本就因为房价的快速上涨以及教育、医疗的开支形成扭曲,如果再加上校外补课这项大开支。那么,家庭开支将更加扭曲,继而影响整个消费市场的消费结构。切不要以为教育支出比重加大是好事,那是指整个教育支出,特别是财政资金中的教育支出。对家庭支出来说,教育开支比重过高,对改善消费结构是相当不利的,是会制约消费的稳定增长的。教育在家庭中的支出,必须保持适当比例。除非是为孩子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身心健康、文化娱乐、旅游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象校外补课这样的开支绝对是伤害家庭消费、影响消费结构改善的。

  勒紧腰带给孩子进行校外补课,决不是家长希望出现的现象,但又是家长无法改变的现象。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每个家长共同的心愿。但是,这个心愿却成为了学校和家长的共同障碍。很显然,依靠学校和家长去清除这个障碍,可能性不大,而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依靠校外补课市场环境的优化。校外可以补课,但决不能被“专业课”,而只能是兴趣爱好。否则,问题会很难解决。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行为,已成为优化教育环境非常重要的内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