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有资产如何监管,先把账本弄清楚、弄明白

 谭浩俊 2020-11-26

【原创】

国有资产如何监管,先把账本弄清楚、弄明白

(非特别标注,文章皆为谭浩俊原创)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史耀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政府报告国有资产的“明白账”是人大有效监督国有资产的前提和基础。《五年规划》明确提出,要保证政府提交的报告可审、可核、可监督。

  从对财政账本进行监督、审查,到对国有资产账本进行监督、审查,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已经摆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财政和国资两本账本,可以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两大物质基础。这两本账本管好了、用活了、理清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大大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提高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政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国有资产作为全民资产,经过70年的努力,已经积累了比较厚实的家底。企业、金融、自然资源等领域的国有资产,规模都相当大,分布也十分广,表现形态也各有不同。因此,更需要通过加强监督和审查,确保国有资产的家底清楚、账本清楚、账实相符。也只有摸清家底,让国有资产的账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才能到位,才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事实也是,虽然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开始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探索,并成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国有资产监管的制度与办法,制定了企业国有资产法,组织了多次国有资产调查清理工作。但是,从总体上讲,国有资产的家底并没有完全摸清楚,透过国有资产账本,很难十分清晰地了解国有资产的分布情况、运行情况、使用情况、效益情况,虚报、漏报、瞒报国有资产的情况或多或少地都存在。尤其是账实相符问题,更是国有资产监管中最难把握、最难有效判断的问题。因此,对国有资产的监督与管理,也很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国有资产家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知道,家底不清,改革的方案就会存在缺陷,就很难真实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盈利状况,就有可能出现国有资产流失或损害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既不能发生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也不能出现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现象。否则,改革就不彻底,改革就很难向纵深推进。

  也正因为如此,只有全面摸清楚国有资产的家底,让每一笔国有资产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能根据相关制度与规定评估出价值,无论是改革还是监管,就都可以有的放矢,能够做到公正公平、公开透明,转让的不出现流失现象,引进的不出现受损问题。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才能依据实际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与办法,人大才能通过政府提供的国有资产账本,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为什么近年来舆论和公众对财政工作的意见越来越少,特别是年底突击花钱等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再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原因就在于,财政的账本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越来越清晰,无论是人大代表还是社会公众,都能透过这些账本,了解财政资金的去向,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了解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了解了,质疑就会越来越少。即便有质疑,也会在每年的账本公开过程中及时化解、及其说明、及时解释,避免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复杂、越积越尖锐。

  相反,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质监声、批评声就相对多一些,特别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始终缠绕着民众的心。任何有影响的企业改革,首先引发的就是会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为什么把国有资产变成私人财产等。如格力国有股的转让问题,就有很多有关为什么要把质量很高的国有资产转让给私人,会出现暗箱操作吗,有内幕交易吗,等等。原因就在于,国有资产的账本不清楚、不透明,舆论和公众无法清楚这一项项改革、一次次资产转让,会不会损害到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舆论和公众如此关心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转让,说到底,也是对国家利益和群众利益的关心与关注。

  所以,人大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审查,要求政府提供的账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否则,就很难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也很难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也一定要履行好职责,把账本做清做实,真正做到账实相符、没有水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