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市公司半年报,金融企业包揽最赚钱公司前十名,真的让利了吗

 谭浩俊 2020-11-26

上市公司半年报,金融企业包揽最赚钱公司前十名,真的让利了吗


近日,上市公司半年报收官,A股3900多家上市公司的“成绩单”备受关注。前十名最赚钱公司均为金融企业、上市金融企业利润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工商银行净利润‪1497.96‬亿元、建设银行净利润‪1389.39‬亿元、农业银行净利润1091.9亿元、中国银行净利润1078.12亿元,四大国有银行仍然牢牢占据着最赚钱企业榜单的前列。

要知道,这是在响应国家号召、向实体经济让利、银行整体盈利水平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如果不是让利,银行业的利润,真的是无法想象。尤其与制造业相比,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只能让制造业企业望其项背,甚至连项背都看不到。曾经有报道称,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所有制造企业的利润总和,不及两家国有大行的利润总和。

银行如此赚钱,对企业、特别是实体企业来说,决非什么好事。因为,银行是以利息为主要收入来源,利润越高,意味着息差越大,对企业和居民是不公的。银行的钱来自于企业和居民,以及政府存款、派生存款等。贷款则是银行利用企业和居民的存款进行管理经营,获取相应利差,毫无疑问,这个利差应当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以把更多的利益让渡给其他企业和居民。

恰恰是,中国的银行更多的是站在自身利益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息差,以获取最大利益。尤其对中小微企业,不仅服务的效率低,获取信贷资金支持的难度大。即便得到支持,融资成本也非常高。因此,从中小微企业手中获得的资金回报也更多。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高额利润,又是建立在高风险基础上的。银行不仅利润多,能够在对企业实施服务时大赚,也风险大,通过拨备化解风险、核销不良贷款的力度也很大,大赚背后的大赔现象也是比较严重的。且这种大赔,又是合理合法的,是鼓励的。说好听一点,就是更好地为企业和居民服务,说难听一点,就是银行有的是钱,不在乎。

实际上,银行的这种大赚后大赔现象,并不是现在才发现,而是由来已久。银行用多数企业贷款支付的利息来创造利润,且利润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其他企业,再用这些利润的一部分以拨备的方式消化不良贷款,以降低不良率。从财务和防风险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关键是,如此一来,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银行在贷款发放方面的不慎重、不负责,会给不良企业钻空子,也会给法制意识不强的银行工作人员钻空子。他们通过勾结,发不该发放的贷款,并在贷款发放成功后,将部分资金转移,最终给银行带来利益损害。而一旦对这样的贷款以不良核销,就等于在国家利益保护、国有资产保护方面开了一个口。

我们并不反对银行利用拨备方式核销一部分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以降低不良贷款率,更好地为企业和居民服务。但是,对每一笔核销的不良贷款,有没有经过周密认真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特别是形成的原因等进行过科学评估,就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了。因为,相关金融机构为了工作方便,大多采用台面数据来评判,而不对产生不良贷款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赚后面的大赔,就显得更有意思、更值得玩味了。

事实也是,由于银行利润的反映,并不完整,尤其是风险的反映,往往与利润是不同步的。利润跑得快、风险跑得慢。但风险的发生往往会受到人为干预,会被人为压制住,使其得不到及时全面反映。特别是“后来者”,为了减少对自身利益的伤害,也往往会故意将风险大化小、小化了。即便风险不是自己造成的,为了眼前利益,也不想让风险暴露。如果风险能够“终身制”,谁放款、谁负责一条路走到底,或许,贷款的审慎度会大大提高,风险也会越来越小。

也正因为如此,银行的高额利润,是建立在高额“赔付”的基础上的。而这个赔付,显然是通过损害多数企业的利益来为极少数企业买单。正常贷款出现损失,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毕竟,市场是有风险的,有的企业出现问题也属正常。但是,到底有多少属于非正常贷款,特别是暗箱操作行为导致的不良贷款,需要引起银行和监管机构的重视。如果银行能够把利润降下来,更多地给予企业支持和帮助,并更加慎重认真地把好每一笔贷款的审批权,确保不发生不该贷而勉强贷的现象,确保不在贷款发放时暗箱操作,确保放贷行政公开透明、规范阳光。那么,用拨备核销不良贷款的金额也会缩小。银行,也就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更重要的,银行的风险防范工作做好了,对于推动其他方面改革,如房地产市场改革、推动房价下跌等也是十分有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