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跑到南京就能保住半壁江山?还是和钱谦益谈谈柳如是吧

 萧武在此 2020-11-26

如果从表面上看,崇祯在煤山上吊的时候,明朝的局面要比宋朝好很多。除了华北地区之外,南方还有大量的军队,尤其是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的军队,都还比较完整,规模也不小。而且,南京有完整的朝廷机构,只要崇祯去坐镇,就可以稳住局面,起码保住半壁江山没什么问题。这都是宋高宗南渡时候所没有的条件。

但稍微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不可能的。

崇祯时期,外有后金,内有闯献,折腾了很长时间,朝廷的权威就在这个折腾的过程中慢慢消耗。李自成最后一次从襄阳出发,在攻占洛阳之后,先北上进攻大同,然后再向东朝北京进攻,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尤其是掩护北京西北方向的大同宣府,没有抵抗就直接投降,让北京的西北门户大开。

这就说明,这时候各地的军队已经不再忠于朝廷和崇祯了。各地的将领和官员们也都知道,明朝灭亡是早晚的事,他们在心理上早都已经不再忠于明朝和崇祯了,所以他们投降起来心理上毫无负担。没有投降不投降的问题,只有对谁投降的问题,以及投降了能不能得到更好的待遇的问题。所以,李自成来了,他们投降李自成,清军来了,他们投降清军,显得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南方的明军和官员也是这个状态。比如沿江四镇的将领们,左良玉、黄得功、刘泽清这种人,他们完全是明朝用巨大的财政负担养起来的,目的是让他们协助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但越到后来,他们就越是万寇自重,在进攻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时候出工不出力,以保存实力为首要目标,生怕自己的实力受损。

一开始,万寇自重还只是因为他们怕真的没有了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就没有用了,在朝廷和崇祯的心目中地位会下降。而到后来,这就是一种明朝的船还没沉,老鼠都开始准备跳船的心态。因为他们都觉得明朝这条大船已经快要沉了,所以都要保留实力,给自己准备后路,以免明朝的船沉的时候,他们也跟着一起殉葬。

这在任何朝代的末期,都是一种普遍的状态。明朝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南宋在灭亡之前,蒙古反复进攻襄阳,意义也就在这里。因为襄阳这时候不仅是军事和战略上的要点,更是南宋抵抗蒙古的抵抗意志,只要攻破襄阳,整个南宋的抵抗意志就瓦解了。每个王朝的晚期都有这种把整个抵抗意志都集中在上面的军事要点,一旦被攻破,就会全线崩溃。

襄阳被攻破,整个南宋就再未能组织其有效的抵抗。蒙古军队到达临安城下的时候,南宋不仅已经军队没有战斗意志和战斗决心,官员也一样,早都跑完了。谢太后召集文武官员商量对策,半天了也没人来,谢太后就很沮丧的说,我家三百年来待士不薄,现在到了危难之际,居然没有一个忠臣了。崇祯在北京城破之前,也遇到了这种场面。

而且,崇祯在北京就一直没有处理好阉党和东林党党争的问题,才导致朝廷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他本人也被东林党的舆论所绑架,结果李自成来了,那些口头上的东林党率先投降。这时候南方的情况也一样,南京的官员们也仍然是分成阉党和东林党,而且都有各自的势力和支持者。比如钱谦益,在当时算是江南文士领袖,也是东林党领袖,也唱了很多高调,但清军来了,他率先投降,别人还没剃头,他就先剃了。

每个朝代经历了初期的创业期之后,既得利益阶层就会开始逐步固化,并分化、重组、勾结、斗争,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络,把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都包裹进去,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会演化成为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有些朝代发现了这些问题,试图进行改革,基本上都失败了,成功的极少。有些朝代发现了也无动于衷,继续混吃等死。

既然自我改革改不动,最后就只能从外部改革。宋朝、明朝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内部需要改革,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自我改革改不了既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最后是金军南下,打进开封,整个利益集团都变成了俘虏,新党和旧党都变成了金军眼里的肥猪。但也正是因为金军把之前需要改革的既得利益网络完全摧毁了,宋高宗才能重建一个新的体系,来维持统治。

李自成虽然打进了北京,但是江南地区始终没有受到战火波及,原有的既得利益阶层的结构和网络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比较完整,内部改革是很难真正打破这个网络的。在这个意义上,就算是崇祯能够逃到南京,另立朝廷,也很难打破南方当时的军事和政治利益集团网络,反而有可能变成这些势力的傀儡。除非李自成或者清军先扫荡一遍,彻底摧毁这个网络,崇祯再来重建,才有可能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