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子柒就是李子柒,强行拔高为文化输出,难道不觉得太累吗?

 萧武在此 2020-11-26

第一次知道李子柒这个名字,还是在国外的一个朋友跟我感慨说,她在国外的视频网站上有多少粉丝,让多少外国人对中国的生活方式向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我随手搜了几个看了看,感觉就是正常的商业化运作的视频团队,只是定位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隐居生活,所以并没有在意。

这次过去之后,也有朋友给我推荐了号称东北文艺复兴第一人的佳木斯的老四的视频,我也看了,感觉也就那么回事,不知道高明在哪里,怎么就和文艺复兴联系上的,就像不知道李子柒为什么和文化输出能扯上关系一样。好玩是好玩,但也只是好玩而已,赋予更多的高大上的意义,就没什么必要了,是画蛇添足。

然而过了一阵子,官方媒体也开始关注了,而且也大赞李子柒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输出。这一来就炸了锅,许多原本和我一样并不知道、也不了解李子柒的人,也开始关注她,谈论她,而且发生了辩论,也就是她的视频到底算不算文化输出的问题。这个结果恐怕出乎官方媒体的意料了,但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其实稍微有点农村生活经验的人都清楚,李子柒的视频展示的农村生活方式显然是经过美化的,只符合一部分没有多少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尤其是困居城市的中产阶级白领的人想象的农村,真实的农村完全不是那样。最简单的,百分之九十跪舔李子柒的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粉丝,都肯定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旱厕难以接受。

发达国家,尤其是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一向来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愚昧、落后、野蛮、无知,一种是充满了浪漫想象的老庄式的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如果说西方国家的各种电影节对张艺谋等导演的左派的欣赏反映的是前一种,那么对李子柒的视频的欣赏则反映的是后一种。都是一种对自己并不了解的他者的想象而已,并不奇怪。

这和之前那些动不动辞去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工作,到终南山去隐居,或者是去大理隐居的都市白领一样,如果有人能坚持下去,那就继续坚持,如果有人坚持不下去,自然会离开。每个人的生活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最终也都会走向不同的结果,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媒体的过分关注和炒作都没什么必要,是多此一举。

奇怪的其实反而是我们国内很多人的反应。一些人高唱赞歌,把李子柒视为文化输出,一些人则针锋相对,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文化输出,甚至开始故意踩几脚。尤其是在我国特殊的舆论环境下,官方媒体的点赞,更是引来了一些人高调的猛踩,李子柒的那些明显是经过夹攻润色的所谓个人生活经历,也被媒体反复炒作。

其实无论是捧还是踩,都没什么必要。如果有人喜欢,那就让他们喜欢好了,反正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传播什么违禁的东西,虽然不算正能量,但也没有负能量,只是生意而已,何必那么在意呢?李子柒也只是李子柒,她的那些视频和经历都是经过包装的,这也毋庸讳言,总是试图强调和论证她的视频的真实性,反而显得心虚了。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一线城市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以及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对李子柒这种商业现象当成文化现象的欣赏,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是很正常的。虽然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胆量和魄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在朋友圈和微博上轻轻的点个赞,加个关注,还是可以的。

总之,让李子柒成为李子柒,也只是李子柒,不赋予她什么特殊的意义,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过分的捧高和恶意的踩踏,都没什么必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