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贫富差距

 萧武在此 2020-11-27

刚上大学那会儿吧,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赤裸裸的贫富差距。

其实从小在村里上小学,就算是比较穷的,但是那会儿八十年代,贫富差距还没那么大,无非是衣服穿得好一些,吃得好一些。但这些都没用,架不住我学习好,老师还是喜欢我。

到了中学,已经是九十年代,同学之间贫富差距也是有的,但感觉仍然没有那么明显。毕竟那会儿大家都一样,都是农村的。就算谁是城市户口,家庭也还是农村家庭。都差不多。而且,那会儿家里条件好点的同学,家里给钱多,就瞎胡搞,赌钱,泡妞啥的,我也还是学习好,也无所谓。

到大学,完全不同了。原来贫富差距还可以用自己学习好找补回来,到大学发现自己懂的人家也都懂,而且人家见识比我们多的不是一点半点,也都很聪明。这平衡就没法找回来了。

我一个月生活费四百块钱,都不一定能保证每月都有。宿舍城市同学最少的一个月一千,条件好点的一千五。那会儿刚开始流行在网吧上网,自己买电脑。城市同学不少人买了电脑,我们只能用他们的电脑看看电影啥的。

接着是开始流行BP机。别看那玩意儿现在90后大概没多少人记得了,但那会儿有个这,老厉害了。还记得那会儿的港剧吗?陶大宇演的那个刑事侦缉档案里,动不动就“有事儿call我”,感觉特别高大上。那会儿有些同学就把这个别在腰里。

到2001年以后,我大四,城市同学普遍开始用手机了。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就很麻烦,只能留宿舍电话,但经常人家打过来,我们不在。

还有打篮球。别的同学都nike、adidas啥的,我好不容易攒了几个月买了双150的运动鞋,平时都不敢穿,就打球的时候穿,还是一年多点就穿破了,大拇脚趾都挨着地了,但是没办法,还是只能继续穿。跑、跳的时候就特别惨,稍微一用力,脚趾头摩擦在沙灰水泥地上,特别疼。

更明显的是,刚一上大学,就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穷,而是差不多农村来的同学都穷,情况都跟我差不多。到大三,学校才开始有助学贷款,农村来的同学基本上普遍申请了助学贷款。而城市同学则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有些同学高中的费用都比我们大学高。

所以那会儿明白了一个词儿,城乡收入差距。那真是刻骨铭心的深切体会。上大学之前本来发愿要在大学期间把二十四史通读一遍,但是很快就意识到这个不现实,而且也无助于自己理解现实,于是转向,看了不少关于经济的书。好在那会儿学校还有财经类的公共课,基本上都能看懂个大概意思,慢慢也就理解了。

到大三的时候,李昌平火了,知道了“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在《读书》杂志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三农问题。于是放下那段时间正感兴趣的国学、儒学之类的书,找了一些三农问题相关的书来看,慢慢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结构性的,而不只是我们一家的问题。

不过,现在回头来看,90年代的贫富差距其实更多的是群体性的,是一些特殊群体集体性的现象,也就是说,是制度性的原因造成的结构性结果。比如说,东西部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是非常明显的,而在城市内部,下岗工人和医生、教师、公务员这种收入比较稳定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也非常明显。

而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贫富差距就发展得更快了。虽然明面儿上大家的收入水平都在提高,但你从一到了二,而人家从三到了十,有的人在80年代就已经是十,这时候已经是一千了。这个十年是国内经济的新一轮高速增长期,也是国内贫富差距拉开距离最快的时期。但因为农业税取消和农村合作医疗的出现,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一些结构性的问题得以初步缓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