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格律诗感性美的范式

 醉月诗苑 2020-11-27


格律诗[footnoteRef:0]的感性美是特别感染人的。什么是感性美,为什么感性美会感染人,以及怎样才能产生感性美。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从范式[footnoteRef:1]的角度进行一些讨论。

一、格律诗感性美的本质

“美在我们身上激起的快感却与我们个人的目的或说我们的意志没有任何形式的联系”[footnoteRef:2]。格律诗是通过节奏、声韵和诗句所表现的意境,营造一个水坝,将读者的情感情绪注入,当水面达到一定高度后,打开泄洪道,使情感情绪无害的宣泄而下,从而产生美的快感和享受的过程。格律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产生美,而美的产生与创造是在情感情绪的流动中形成的。所以,格律诗在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的约束下,为表现主题和立意,劲舞的魅力主要可归结为感性美。

二、感性美的主要逻辑

(一)学理分析——认知两个层次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作为意志的世界是第一层次的世界,作为观念的世界是第二层次的世界。前者是欲望的世界因而是痛苦和成千上万种痛苦的世界。而后者,其本身在根本上看是无痛苦的;而且,它还包含着一种甚为壮丽的奇观,不唯意味无穷,而且娱人心腑。这种奇观中获得的愉快,遂构成审美快感。”[footnoteRef:3]

这里所谓意志的世界,指的是目的的、意图的欲望世界。当所有欲望从意识中消失时,快感的条件依然存在,个体就由一个意志的主体转变为一个纯粹认知的主体,即观念的世界。意志的世界产生的是概念、是理性。观念的世界产生的是个体、是感性。在格律诗创作中体现着这种审美的快感和自由。如:

如梦令[footnoteRef:4]

[清]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到醒来无味。

万里帐篷立在苍穹之下,浩浩一片,晚上饮酒放歌人已醉;躺在草原上觉得星星离自己非常近,仿佛触手可及。无论这种意境本身,还是形成这种意境时创作者的状态,都应是无功利的,是心性心情的飞扬。

(二)原初思维——审美相似律

人类生活的早期,见到流星觉得不吉利,出门被石头绊了一下觉得是上天的惩罚。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在生产生活中已经摈弃了这种思维方式。但是这种将外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合二为一的思维方式,恰恰是美产生的源泉。这一规律被称为审美相似律。如:

相见欢[footnoteRef:5]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后主的词,情与景水乳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footnoteRef:6]。“林花谢了春红”这个景是由情来支撑的,而情又是作者心境的反应。

(三)终极追求——空色圣俗的修炼

由于人们对终极问题的思考与修炼,在世界观、方法论和主体等方面,为格律诗的创作提供了审美空间。在世界观方面,庄子认为万物是同样的,但要热爱生活;佛家认为世界是空的,但不能放纵生活;王阳明认为心是一切,但要与世界积极互动。由此产生大、空、静、虚与生、死、情、思、贪、嗔、痴的映衬与撞击,构成了审美的图景。在方法论方面,是非形式的逻辑,是跳跃的是自由解放的,道家以自然为摹本,王阳明以心与外物的互动为轨迹,佛家是末那识是阿赖耶识,是天马行空是轮回。在伦理与吾心之间、在生死及爱恨情仇之间、在入世与出世的进退之间,形成了格律诗美学创作的天地。在主体方面,由无我、有我、有没有我构成了荡气回肠与细腻婉转,形成了大气与柔情的美学长河。正如佛家的“空、不空、空不空”,庄子的周庄梦蝶对主体的淡化,王阳明的吾心光明等。如:

终南别业[footnoteRef:7]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应该是这种审美思维方式的表现。

(四)心理映射——潜意识的释放

美是人的潜意识通过合理的渠道、以“艺术化”的形式所进行的释放。通过释放而产生的美,是自由的、朦胧的,是跳跃的、无序的[footnoteRef:8],本质上不受自然等客观条件及道德、伦理等社会因素束缚[footnoteRef:9]。如:

菩萨蛮[footnoteRef:10]

[唐]牛峤

玉炉冰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三、感性美的表现方式

(一)选择具象

为什么我们在豆蔻年华时代接受的印象是如此的富有意味,为什么在黎明时节万事万物在我们眼里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和充满光芒。

原因有三。其一,认识事物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理性的,一个是感性感觉的。而美主要是产生在感性感觉层次。其二,个体的感性的事物,通过内心的想象或环境的烘托,摆脱了时空的限制,变得自由了。其三,单一的个性化的事物既有自己的特性特点,又有了反映事物“类”的内容,通过感性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了认识和把握。

所以,在格律诗的创作中,意象的选择应是个体的鲜活的,而不是概念的。并且意象的选择应该是典型的,是一叶知秋的。同时要将意象从变化的时空中摆脱出来,进而超越时空。

毛泽东写了许多记载或感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事件的诗和词,在表现的时候,他都不用或尽量少用概念,而是用具体的鲜活的意象进行表现。如:

送瘟神(其二)[footnoteRef:11]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壁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二)运用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和中国古代诗歌借物象与事象传达感动并引起读者感动的三种表达方式。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footnoteRef:12]。比者,比方于物也[footnoteRef:1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footnoteRef:14]。叶嘉莹[footnoteRef:15]认为“赋、比、兴”是心物之间互动关系的反映。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如:

雎鸠[footnoteRef:16]

[诗经]无名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为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进行的表达,是兴的手法。

(三)在句间注入感性张力

“起承转合”等可以理解为句间逻辑,但更多是指谋篇布局,这是其一。其二,在谋篇布局的同时,通过联想,在句间要着力注入感性的力量。如:

浪淘沙[footnoteRef:17]

[五代]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珠帘用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影,空照秦淮。

在下阙,“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展现的是悲凉。作者用“晚凉天净月华开”接下句,把格局宕开,营造出豁然开朗的气象。接着是“想得玉楼瑶影,空照秦淮”,又骤然跌入极度沉痛的深渊中。前两句与第三句在情绪上是一个正三角的张力,第三句与最后两句是一个倒三角的张力。充满了感性的力量。

(四)炼意作领袖

格律诗因句数字数都较少,又有平仄、韵辙、对仗的约束。在有限的篇章里表现表达完整的内容,炼字、炼句、炼意是必然的。炼字、炼句是炼意的基础和支撑,但炼意是炼字、炼句的领袖。

(五)声韵理整合

格律诗最早是用来歌诵的,后来因科举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成为看的、读的了。但是格律诗的真正魅力在于它的音韵优美。用韵、平仄和对仗,体现在能否朗朗上口、节奏抑扬顿挫上。所以,声韵是格律诗在形式上是否具有感性美的标志,可以用其检验和判断,进而整理整合格律诗的字、句、篇和节奏,以达到声调铿锵、合辙押韵、意义单位与声律单位谐和。

参考资料:

1、《Aphorismen zur Lebensweisheit人生的智慧》 [德]叔本华 著 李晓兵 译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出版 2017年5月第一版

2、《诗词格律》 王力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9年3月第一版

3、《人间词话》 王国维 著 图书出版社出版 2017年1月第一版

4、《与诗书在一起》叶嘉莹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018年9月北京第二版

5、《中国哲学之精神》 冯友兰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2019年9月第一版

6、《纳兰词》 [清]纳兰性德 著 何灏 等注析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14年9月第一版

7、《季羡林谈佛》 季羡林 著 季羡林研究所 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版

8、《美的历程》
  9、《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购物元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编 袁行霈 王仲伟 陈进玉 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 2016年10月北京第一版

10、《唐宋词鉴赏词典》傅德岷 主编 巴蜀书社出版

作者:秦之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