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治疗的几个核心问题

 老丁老不老 2020-11-27

本文为世界整合医学抗疫联盟共同主席陆飚在全球中医药云会议讲演稿。

针灸在中医的发展历史上被边缘化上千年了,针灸的发展远没有大方脉发展的好,目前针灸界面临着几个概念比较模糊的核心问题,过去没有人把它说清楚,我们针灸界的同仁们应该共同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否则会严重阻碍针灸专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

针灸治疗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疗效

我们很多从业人员往往把非特异性疗效当成了特异性疗效:桂枝汤治疗桂枝汤症就是特异性疗效,用大承气汤就无效药不对症并非用假药而无效轻柔的按摩优美的音乐等都可以使得身体放松,从而减缓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就是非特异性疗效,但不能指望非特异性疗效治愈顽固性疾病。

针刺的科研报告多数会设定对照组为“假针刺”这种提法有待商榷,只要把针扎进身体里就是真针刺,而不是假针刺,关键是要区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针刺。只要把针扎到身体不管是什么部位,一定会调动身体的应激反应,肾上腺素就会增加分泌,疼痛和其他症状就会减轻。在紧急状况下,平时腰腿疼的老人也会突然忘记身体不适而急跑如飞、又如在战场上受伤的战士会忘记伤痛而一直英勇战斗,这就是人体的应激反应,身体的这种反应是非特异性的,非特异性的疼痛缓解无法持久,初次效果好,然后快速递减。

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发现的经络穴位,用针具刺激经络就是特异性疗效;如果针尖没有刺激到经络,只是刺破皮肤及相关五体组织,会造成机体轻微创伤而激发机体应激反应,同时强烈的针感也会引起大脑兴奋灶转移,从而弱化或转移,大脑接收病灶传来的疼痛信号而减缓症状,这就是非特异性疗效,如果非特异性疗效接近或等同特异性疗效,那么我们根本不需要学习经络学、腧穴学、直接去扎身体即可。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疗效是无法相比的,根本不存在两者之间差别太小的问题。

现在有人提出“真针灸、假针灸”效果是一样的,其实不是真针灸、假针灸的概念,而是把针灸的非特异性疗效和特异性疗效混为一谈了。

以后还要做这个方面的科研报告,更进一步来说明这个问题。

二.

扎五体与扎经络的理论不能混淆

《素问·刺齐论》“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刺五体只注重准确刺到这一体无伤其他体,只有针感没有得气,针尖只是落到五体上,而没有落在经络上,扎五体可以干扰大脑接受信号,无法调节经络。

《灵枢·经筋篇》“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上面内容可以看出是针刺五体的方法也是刺五体中具体病灶所在地的方法没有得气的要求只是要求刺在疾病所在的一体上勿伤及其他比如走路多脚上起了水泡即病位在皮挑破水泡即可不能深刺到骨膜或动脉经筋病的刺法也是局限在经筋上而不能只是刺激皮肤或骨髓

下面原文谈是针刺经络的方法这种方法必须得气”,是针尖刺激到经络上的反应不同于针感针感可以来自五体中的任何一体

《灵枢·九针十二原》“凡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扎经络,决不能混淆。

各种疾病包括内科疾病的痊愈是针尖落到经络上,启动了经络的自我调节功能来完成的目前针灸界对这些概念十分含糊不清,毕竟针灸学科被边缘化了上千年,许多操作技术濒临失传,大家又多被现行教科书误导,写书的人多不上临床,沒有传承的理论型人才,尽管理论上论述很丰富,但是实操技术层面上就显得力度不够。必须要有临床实战及有传承的人出来点破说明,否则就是以盲引盲。

传统针刺尤其是《内经》中记载有两套不同的针刺理论,一套是扎五体,扎五体主要是直接刺激病灶的方法,其中包括除毫针以外的其他八种针具,小针刀,西医的手术疗法都属于此类,要求直接破坏病灶而不必得气;目前针灸界多数从业人员把扎五体和扎经络完全混为一谈了,这是不对的。因为扎五体不谈“得气”,就是找病灶,如同西医做手术,阑尾炎不可能去截肢,也是找到病变的部位去破坏这个病灶。

另一套是扎经络的方法,不一定直接扎在病灶上,只要扎在疾病所在的经络上即可,通过针具刺激在有病的经络上,调动经络的自我调节作用来纠正疾病状况。

《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经络包治百病。人体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奇经八脉《黄帝内经》没有对哪一个组织器官有如此高的评价!

要调经络,必须把针扎到经络上,扎到五体上,调不了经络。《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扎经络穴位,一定要“得气”要把针尖落到经络上。冰箱有牛奶,必须把牛奶取出来才能喝,不能说手伸到冰箱,就能喝到牛奶了。

三.

针感与得气

得气了会有针感,有针感不等于得气,羊有四条腿,但有四条腿的不一定都是羊。这是针灸教科书上的误会,导致针刺治疗沦为非特异性治疗方法。

现在的教科书把“得气”解释为“针感”这是不对的,有针感不一定是“得气”,“得气”后会有针感。天上下雨,地下会湿;但是地下湿了,不一定就是天上下的雨,不能反着推。

把针扎到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有“针感”,在五体上扎出针感比较容易;但要扎到经络上,做到“得气”就难了,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与培训。扎出“针感”和“扎跳得气”在疗效上相比有天壤之别。

《标幽赋》上形容的“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明显告诉我们“得气”或“气至”是会伴随肌肉跳动的,而并非只是病人主观上的针感。

四.

补法与泻法

按照书本上的操作方法,不一定就自然而然地产生补泻,补法产生热感,泻法产生凉感,有客观指标才能表明有补泻的效应,否则无从判断。

《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判断身体得到了补法和泻法,就看局部是否产生了热感或凉感。

补法做了局部会有热感,(气血会聚集到这个局部),就是补法做成功了;泻法做了局部会有凉感,就是泻法做成功了。其补泻的客观指标就是:是否产生了热感或凉感。如果只是按照书上记载的那样做,无法判断是否做对了。只是做了吃饭的动作,没有把饭吃进去,肚子还是饿的。一定要有一个客观的指标,这个概念的正确与否对我们这个行业是非常重要的。

五.

腧穴的主治作用

穴位的主治作用远没有中药的主治作用详尽而可靠,来源如下:

1、对具体疾病的针刺治疗。根据文献的统计来寻找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就会被确定为最有效的穴位;

2、从历代文献的记载来寻找穴位的治疗作用,不仅不详细,还时常被误导;

3、望文生义,主观臆想出来的,或者从穴名上无限引申出来的穴位主治作用,并非真正来自临床。

中药的每一味药物的作用、归经、功能都有很详细可靠的记载,而针灸穴位的功能主治一个是根据针灸学的文献记载,哪些穴位治疗某种疾病使用的次数最多,就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穴位。如所有的文献记载,治疗腰痛最好的是委中穴,我跟过很多非常著名的针灸老师,没有一个老师治疗腰痛扎委中,所以把委中作为治疗腰痛的第一大要穴,这本身就是一种误导。

历代医学文献对后世有很大的贡献,最经典的《黄帝内经》是值得信任和肯定的。但后世的一些医家写了一本医书,不见得作者的水平一定达到了黄帝、歧伯看病的水平,叶天士一生忙于临床没有时间写书,不见得水平不高。许多人没有病人,专心写了很多书,未必真能指导临床。

另外对穴位主治作用,是根据穴名引申出来的,而不是来自临床真实的实践,有的穴位究竟有什么样的功能,有待于我们把它详细化,比如扎合谷,如何判断扎到合谷了?也许沿着合谷的方向扎了一针,是否真的扎到合谷了?只有扎到大肠经上,才说明扎到合谷了。这个问题基本上是无解,即便干了几十年的人都是一笔糊涂账,这就是我们行业的悲哀!

六.

取穴的多少

针灸治疗是否可以像大方脉治疗一样,多取一穴而增效,少取一穴而减效;如果做不到就还是不究竟。

开方子的高手,加错一味药,这个方子就毁了;或者是去掉一味药,效果就减弱了,甚至保持原方,只是变化具体药量也会改变方子的作用,《伤寒论》的方子也是如此,随症加减时要慎重。

很多人扎针取一大堆穴位,好像多扎两个穴位,就能增加疗效,事实真如此吗?没有多少人去考量过,将选用的穴位减少几个,效果真会减低吗?究竟应该取几个穴位?有几个针灸师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并付诸于行动?只有穴位取的少,你才能摸索出究竟哪个穴位有何疗效?一次治疗取30个穴位,就永远没有机会去认清每个穴位,到底有哪些治疗作用,所以要改进。只有这样我们的针灸才能进一步的发展。

七.

电针仪的使用

  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是不使用电针仪的,像我的几个老师。

有人听说我在使用电针仪,就表现得不屑一顾,跟我说你还用电针仪?我用了三十年的电针仪,没有改变是最好的疗效,有改变就是百分之百的加重。

我想说的是:关公的刀可以“过五关斩六将”,还是同样的刀,有人用不但过不了五关、斩不了六将,可能还会伤及自己。所以工具关键要看用在谁的手里,只能说“言不可用者,未得其术也。”对于现代的一些电子仪器,我们中医应该接纳它,让它为我们服务,而不应排斥它。我们单纯用手扎针刺激经络,时间不能长久且轻重掌握不好,而电针仪就能克服这些缺点,只要保证把针扎到经络上,通电是可控的、轻微的、持续的弱刺激,可以治疗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哪个治疗作用强?是显而易见的。

我在临床使用电针,只要把针扎到经络上,治疗效果如虎添翼,反之,没有扎到经络上,没有变化就是最好的疗效,有变化就是加重了。

八.

全息与经络理论

 古人,尤其是《内经》使用全息论的地方很多,但是更重视经络理论。现代针灸从业人员往往更重视全息理论,难道是《黄帝内经》错了吗?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传统医学,很多传统医学都是用草药,唯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里非常优秀的瑰宝、是一枝独秀。我们的针灸理论是建立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的,经络理论是最好的理论,五体是破坏病灶,经络是调动人体的自愈功能。

现代的针灸,传统的理论都丢失了,临床疗效究竟如何值得商榷,大部分走的都是全息理论,人体处处皆是穴位,人体有全息穴,全身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包括在全息里面。全息理论具有部分是整体的缩影规律,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耳针、头皮针、腕踝针都属于全息理论范畴,究竟是全息理论高明还是经络理论高明?需要进一步研究,经络理论来源于道家的修炼,经历了上万年的积累,《内经》许多地方虽然用到了全息理论,并不是古人不了解全息理论但是《内经》作者没有用全息理论来取代经络理论,一定有其原因。

《灵枢·无色篇》说:黃帝曰: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望色,独取寸口都是全息理论古人因为条件有限,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写下来,只能把最重要的、最核心、最高明的东西记录下来。我们只有用虔诚的敬畏心去学习《内经》,才能学好中医。使用全息理论指导针灸临床是对的,是针灸的一大进步,但是不能同时抛弃经络理论,或认为全息理论比经络理论高明就有失偏颇。  

九.

针刺疗法中的卫气营血理论

  如何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理论运用在针刺治疗中,针刺疗法偏于调气,如何更好的调血?放血是唯一的方法吗?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体系。如果说还能补充医圣张仲景六经辨证理论的历代医家中,除了李东垣补充了一点“升提中气”外,也就只有叶天士了。如果说张仲景是牛顿的话,叶天士就是爱因斯坦。因为叶天士之前所有医家的治疗都是在卫分、和气分上做文章,邪气一旦入里到营、血分,用《伤寒论》的方子效果也会有限,就要用叶天士的方子:犀角地黄汤,就要清营、卫,入营分、血分才能有效。因为入卫分、气分的药进不了营、血分。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扎针可调气,放血可调血。除了放血可调血外,还可用何种方法调血?如何把针扎到经络、穴位上调营血?这是我们针灸界面临的大课题,现在中药的发展上去了,但是针灸在很多方面还是没有发展上去。希望我们针灸界的同仁,共同探讨,促进针灸的发展,把每一个问题都落在实处,而不能光拉车不问路。

最后谢谢各位。

陆氏针灸传承人:薛朝霞 整理

2020年1118日

陆飚老师简介

现任:

世界整合医学抗疫联盟共同主席、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

国际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及推广学院荣誉院长;

第四届斯坦福世界整合医学大会专家委员会主席;

洛杉矶中医工会针灸特聘专家;

北美北京中医药大学校友会董事长;

全美中医药大学联合会针灸部主任;

全美多所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及博士生指导老师;

全球海外华人中医药论坛常务理事;

英国英中中医协会顾问;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批海外特聘专家。

● 原籍甘肃兰州,现行医于美国洛杉矶。  

● 先后师从郑魁山教授、杨甲三教授、贺普仁国医大师、张涛清教授等诸位针灸界老前辈,是真气运行法倡导者李少波教授的入室弟子,还得到道家养生高手倪清和(在美国叫倪化清)老师的指导。

● 2016年荣获北京市政府与世中联联合举办的海外华侨华人中医百人百项评比的首批入位的十名专家行列。

 ● 2017年接受中央电视台前纪录片著名导演周兵先生的采访和参与大型中医系列纪录片“千年国医”的拍摄工作,并摄制了专题节目《烧山火与透天凉》、《扎跳还针灸界得气以真相》等视频。

     经过三十多年临床的潜心钻研,熟练掌握传统针灸手法“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操作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地中医同行们的肯定。率先提出扎跳得气以及针灸“担法”的治疗理念,经多年临床反复验证找出七十多个容易扎跳的穴位,对传统针灸手法有所创新和发展,大大提高了针灸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周期,以致力于攻克临床难题作为主要奋斗目标,目前学术思想及针灸技术手法等临床经验书籍的出版正在整理进行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