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红说职场』每日分享 - 如何提升共情能力

 Joyce景红 2020-11-27

■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前几天,我和团队沟通明年的团队人员设置,有经理苦恼说有些顾问宜人性较差,缺乏同理心,没有共情能力。在职场上,共情能力强的人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时往往理解力会更强,也意味着较少偏见、较多慈善行为,能够推己及人。所以共情能力强的人也往往容易成为沟通高手,在日常工作中团队更容易参与和推进合作。共情也是人类道德的基础。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很多培养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在乐队担任乐手或多读些小说,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与人交谈。Ted上有个西莱斯特·黑德利的关于说话的演讲,谈过通过谈话提升共情力的方法。

黑德利把这些技巧写在《会说话》中,她介绍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建议四种简单的练习方式可以通过人际互动来增加共情能力:

(1)积极聆听。

大多数人都知道聆听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人会采取任何行动来提高自己的聆听能力。作为聆听者,要“听”懂别人的话,不仅需要听懂语言交流中的字面意思,还必须知道非语言交流为其所赋予的真正内涵。这就需要全神贯注,而不是心不在焉。我们以前也多次介绍过积极聆听的技巧。谈话中要试着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自己是他,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2)分享他人的喜悦。

作为人类,对他人的痛苦有同情心相对容易。但是同理心和同情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同情心的人会说“我为你感到难过”,而具有同理心的人则会说“我能感到你有多难过”。同情心让你把自己区别于其他人,让你把他人看作“别人”,它往往能引发怜悯之情;而同理心则迫使你感觉自己与他人息息相关,有很多共同点。能感知和欣赏他人快乐的方面,分享他人的成功与喜悦,比同情他人更能培养共情能力和同理心。

(3)寻找与他人的共同之处。

无论我们观点,立场,出身,环境有多么不同,我们都是人,人类共同的挣扎、抗争是一样的,所有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整体,所以都能拥有共同之处。

但将注意力转移到我们自己的经历上完全是一种本能。现代人天生就喜欢谈论自己,甚于任何其他话题。潜意识下,我们会去寻找自己的相似经历,并把它们叠加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中。但是人又是极为不同的,面对不同的事,我们自己的经历不但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经历,反而会扭曲我们对他人所说或正在经历的事的看法。好的谈话不仅能让你了解很多别人的经历,还能对比自己的情况,我们要仔细辨别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用观察者视角求同存异。

(4)注意观察谈话对象的非语言表现。

交流中的互动要求我们不仅有语言交流,也要注意交流对象非语言的肢体语言,这也是积极聆听的一部分。要求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仅仅是听觉感官的活动, 对话中传达出的信息包括三种:语言(话语的字面意思)、姿势(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和语调(我们说话的口吻)。

共情力虽然与基因关系很大,但也是可以在日常训练中得到提升的,最重要的,是认识到共情力在工作中的“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