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树木盆景的土石造型法

 水一缸 2020-11-27

作者:冯连生

在树石盆景中,树固然是第一位的,然而有树无土,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树与土是鱼与水的关系。

大自然中的树大多是依石而生,因石而“活”,因此,土与石是树石盆景中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要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就必须研究土与石的关系,本文就土与石在树石盆景中的造型法略述如下:

一、先石后土法:即贺淦荪大师首创并推广的“景盆法”,此法依树布石,胶合石块,造景为盆,然后依高低错落迂回弯曲的景盆填土栽树,营造地形,其特点是能更好地表现千岩万壑、奇山秀水之风景。以石作盆,石壁林立,也可防止土壤流失,便于浇水管理。

二、先土后石法:赵庆泉大师曾多次在国内外表演、示范的水旱盆景,此法先将选好的树木连土在盆中布局定位,并培土初步造型,留出一点水面和空间,接着用石先作坡岸,后作点石。并将石直接胶合在盆中,最后再补充填土营造地形,其特点是能更好地表现江南水乡风光。因山地低矮、土面大,围石不多不高,土也不易崩垮,加之苔藓小草覆盖,浇水也十分便利,如《小桥流水人家》

三、土山带石法: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有一章谈到土与石的关系,“……不论石多石少,并不必定求土石相半,土多则土山带石”。如荣获99’昆明世博会大奖的《古木清池》(赵庆泉作图3),除沿水岸线几块坡石,水面一块点石,三两块旱地点石外,几乎全是土营造而成,作者不拘于某山某水的写照,不失于自然气度的空灵,好一幅渗透人生哲理而又 韵律和谐的画卷。

四、石山带土法:李渔还指出“石多则石山带土,土石二物原不相离,石山离土则草木不生”。无论盆景中的用石比重多大,即使是山石盆景,也不可无土,无土则寸草不生。如树石盆景《幕川夕照》,整个画面群山林立,只见石山,不见土地,然而树木葱葱,小草悠悠,原来土藏于景盆与石缝之中,此为石山带土一例。

五、土包石法:汪星伯在《假山》一文中说:“所谓土包石则是将石埋在土内,露出峰头,仿佛天然土山中露出石骨一样”,此法多用于山地点石,也有用此法制作的盆景。如张夷创作的砚式《沈周·满堂烟霭尘未寒》。

六、石包土法:所谓“石包土”就是“外石内土”。此法在树石盆景中广泛是如此,水旱法亦如应用,“景盆法”此。如《峡江情》,左土、植树一大一小,山石、树木、流水都成了富于生命,充满激情的壮观景象。

七、石盆填土法:即采用溶岩或其它盆石料作云盆,直接在盆中填土植树,即可植单株表现近景,亦可植以丛林,配以亭台楼阁或现代建筑车船小件,组合全景,天然成趣。如《疏林成趣》。

八、土中配石法:即在树桩盆景中为点缀、遮掩、协调、平衡及美化盆景,常采用的一种配石法。按盆树大小、形状特性,选用协调一致的配石埋于土中。通常有以石藏干、以石衬树、以树附石等法,如《云蒸霞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