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奇穴五五部位火包穴

 VX13027602816 2020-11-27

[董师原文]

部位:在足第二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

主治:心痛、肝病、难产、胎衣不下。

取穴:平卧,当足次趾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是穴。

手术:用三棱针扎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三至五分。注意:禁灸,孕妇禁针。

[诠解发挥]

穴名:火包者,心包也,本穴能治心绞痛,故名火包。

新用:小肠疝气,女子干哕,经血不调、解酒等症。

定位及取穴:在第二足趾脚底第二道横纹正中央。

现代解剖:肌肉:屈趾短肌肌腱中。血管:足跖侧固有动静脉形成之血管网。神经:内跖神经之趾支。

解说及发挥:

1.穴名火包能治厥阴心包之病。本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包络通”,治心绞痛甚效。本穴位置接近井穴,故能急救,治真心痛,痛如绞,甚效。

2.本穴治前述各病,点刺出血更效。

3.本穴火包穴与奇穴“独阴'相符,主治除胎衣不下外,尚有小肠疝气,女子干哕,经血不调等症,因此应用火包穴时,可合人独阴穴之主治考虑。

4.解酒者,穴在胃经,强胃也,井穴范围亦治急症也。

5.本穴在胃经上,阳明经多气多血,且对应于阴部,能治经血不调。

6.太极全息之足躯顺对,对应于阴部,善治阴部病,又与食指相对应,食指的几个穴皆能治疝气。本穴亦能治小肠疝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