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海拾贝:人人皆知,又被遗忘的——上海玉雕厂

 明祥珠玉 2020-11-27

(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厂名)

上海玉石雕刻厂,是1958年在漕宝路33号诞生的,那时的历史,是我们的前辈们创造和书写的,那时候全厂各车间的产品,主要是我们的前辈老艺人设计的。

在全厂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半个多世纪里,上海玉石雕刻厂涌现了很多人才,产品远销海内外,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重视和表彰。

(上海玉雕厂首任厂长:叶道明)

蔡健生,关盛春,黄德荣,花长龙,刘纪松,周寿海

1980年,还健在的上海玉石雕刻厂元老级的工艺大师。

周寿海 (1909 ~1990)

江苏人,出生于农民家庭。

18岁到上海学习玉雕,3年满师后,技艺娴熟,在行业中已崭露头角,他所设计制作的人物、佛像、侍女、花卉、走兽等作品,特点鲜明,不落窠臼,尤其擅长炉瓶制作

作为上海玉石雕刻厂的工艺。,从事琢玉五十多年,一直干到七十多岁退休,他对上海玉雕炉瓶特色,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的琢玉作品:造型稳重,雕工精细,纹饰清晰,深得国内外好评

1978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79年,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1980年,被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民大会代表、市劳动模范

1986年,,被上海市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刘纪松(1902.4~1989.1)

江苏邗江人,出身贫寒。

民国2年(1913年)来上海拜玉器作坊主顾咸池(闲时)为师。学徒、帮工9年间,勤学苦练,反复临摹《西清古鉴》中的千余幅青铜器图录,深通其奥,掌握了一手过硬技艺。

民国11年,自设作坊从事玉器加工个体劳动,并曾在陈庆山、倪正贵等玉器作坊帮工。生意清淡时,两次回乡务农。

民国35年在上海大境路阜春街从事玉器加工个体劳动达9年之久。

1955年加入玉石雕刻生产合作社为社员。

1958年在上海玉石雕刻厂担任玉器设计。

1961年任厂设计室负责人。

1964年被授予工艺师称号。

蔡健生(1916~)

上海牙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灌云县人。

曾任上海艺术雕刻厂技术顾问,高级工艺美术师。

十三岁随上海牙雕前辈许秀生学艺,几十年来他锐意进取,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突破原来独支象牙造型的旧形式,创作了《金山战鼓》和《曹雪芹与石头记》等气势磅礴的作品。代表作《文姬归汉》三件象牙组雕

他培养了一批上海牙雕新手,成绩突出,有的获国家金杯奖,有的获轻工业部创作设计奖。

1986年蔡健生被上海市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顾黎平厂长(左四) 关盛春大师(右五)和年轻人在一起)

关盛春(1917--)

玉雕艺术家。江苏扬州人。

十三岁即投师学艺,迄今已从事玉雕五十多年。

“翡翠九龙浴子”在一块红翡翠上,雕琢出九条不同姿态的神龙,齐向中间喷吐出白色水柱,沐浴着太子释迦牟尼佛。神态生动,雕琢精巧,是一件妙用俏色的佳作。

“玛瑙哪吒出世”玉雕,是他匠心独具的代表作。

他还曾参加过大型玉雕摆件“万水千山”的创作设计。

历任上海玉雕厂设计室主任,技术副厂长。

1964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

1986年被上海市命名为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下面几位60年后的大师大家比较熟悉,

他们进入玉雕厂后,赶上玉雕厂迎来改革开放,玉雕刻厂渐渐走向衰落。。。

刘忠荣1958年出生于上海,后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

吴德昇 1961年出生于上海,后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

易少勇 1961年出生于上海,后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

颜桂明 1962年出生于上海,后进入上海玉石雕刻厂。

1960、1970、1980年代,厂里新进了一批又一批热爱玉石,和牙雕艺术的年轻人,他们来自上海各区学校,具备美术基础的青年学生

他们又在厂办中学,担任着美术专业教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玉石雕刻青年人才,上海玉石雕刻厂迎来了春天。

(玉雕厂各车间部门的:分布位置)

(人(件),炉(瓶)车间,在厂接待室,搞文艺活动,这五朵金花造型多美)

(1970年代中期,青年职工在厂门口的留影)

(雕刻车间的老、中、青年职工)

(雕刻车间的年轻人)

(厂门口的年轻人)

(厂门口的年轻人)

(1978年,厂中层干部出差广州)

(各车间部门的技术人员,在北京参观)

(1980年5月,炉瓶车间团支部组织的旅游活动,杭州钱塘江大桥留影)

(炉瓶车间的:西部足球队)

(抛光车间的年轻人)

(1981年10月,厂科室先进个人合影)

(厂技术科,进行的产品评定工作)

(小件车间的年轻人)

(抛光车间女职工)

(当年,好多同志都得到过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杯子)

1980年后,大会开得少了,或者说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生产销售上来了。

这里改建成了玉器商场,供外国游客到厂参观时,选购玉石,象牙制品。

1990年代,随着中外宏观经济表现不佳,国有企业改革中,发生阵痛,上海玉石雕刻厂走向衰落,人才大量流失,能工巧匠们走向社会,走向海外。

2000年代中期,因市政建设动迁,“上海玉石雕刻厂 ”这块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不复存在,从1958年建厂,至2008年动迁,刚刚年过半百。

(同志们下岗了,铁饭碗没有了)

(同事们都各奔东西了。。。)

(剩下的饭菜票,只能留作纪念了)

(2008年前后,上海玉石雕刻厂被拆迁了,漕宝路33号,成了一片建筑工地)

(如今,这里是日月光商业中心,和地铁12 号线漕宝路站)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