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颗小“芽”平地起,药品保存需“祛湿”

 上海药讯 2020-11-27

“我要投诉这个药片质量有问题!

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老伯在门诊药房窗口义愤填膺,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委屈,我见状急忙来到窗口,将老伯引导到一边的座位上坐下,向其了解了情况。

原来,老伯因为2型糖尿病,医生为其开具了格列吡嗪控释片服用,但是回去没几天,格列吡嗪控释片的药片上出现了一个“奇景”,药片上长出了一条类似于小豆芽形状的白色尾巴,这把老伯惊呆了。但老伯自己也是一个严谨的人,他接下来连着几天都做了实验,将药片从原包装拆出来后放在室温下,结果这几粒药片都和之前的药片一样“发芽”了。因此老伯认定这是药品质量问题,来到医院讨要说法。

  
这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这格列吡嗪控释片真的有质量问题,好端端的药片里面混入了小种子?如果再多观察几天,是不是这颗药片就要开花结果绿叶成荫了吗?今天我就为大家传道授业解惑,科普一下药片“发芽”问题的来龙去脉。

其实,这位老伯反应的问题并非是药品质量问题,而是由于药品保存不当导致的药品受潮现象。这种“发芽”现象,多见于缓控释制剂,比如临床上常见的降血压药物硝苯地平控释片、精神类疾病用药盐酸帕罗西汀肠溶缓释片,呼吸系统用药硫酸沙丁胺醇缓释片以及本次主角降血糖药物格列吡嗪控释片。

那么,为什么这些药物非要制成缓控释剂型呢,简简单单不好吗?那是因为随着药物制剂技术的进步,将药品制成缓控释剂型,能够大大减少患者的服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的波动,减少峰谷现象带来的不适,并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常见的缓控释剂型主要有骨架片、渗透泵片、胃滞留制剂和结肠定位制剂等。对于难溶性药物,通常采用双层渗透泵型制剂技术来制成缓控释剂型。而恰恰采用双层渗透泵这种技术进行制剂的药品一旦受潮,就会出现药片“发芽”现象。

双层渗透泵与单层渗透泵的差异在于双层渗透泵的片芯是由含药层和助推层两部分组成,再外包半透膜。双层片芯即以一种柔性聚合物膜将药片隔成上下两层,上层含有药物,下层含有具膨胀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其中,含药层一侧具有释药小孔,适合于水溶性过大或过小的药物。服药后,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含药层和助推层,含药层药物遇水溶解,形成均一溶液;助推层物料遇水后膨胀,产生的压力将药液通过释药小孔推出,达到持续释放药物的目的。

如图所见的白色“小豆芽”,就是该药品受潮以后空气中的水分透过半透膜进入药片,助推层物料遇水膨胀后将含药层内的药物溶液顶出小孔所形成的。这个“小豆芽”不是所谓的发芽,而是具有一定粘度的药物。

仔细询问了老伯平时如何保存格列吡嗪控释片后真相就大白了。原来老伯怕自己记性不好忘记定时服用药物,就提前将药片从原包装里面剥离,放入便携式分隔药盒。恰逢上海经历梅雨季节,环境湿度特别大,塑料药盒又不能完全密封,富含水分的空气使得药品受潮,形成“发芽”。

因此,家庭药物的保管需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按照说明书上注明的贮存条件进行保管,比如:①避光 :指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②密闭 :指将容器密闭,防止灰尘或其他异物混入;③密封 :指容器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混入;④凉暗处 :指避光并不超过20℃;⑤冷处 :2~8℃;⑥常温 :10~30℃;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时说明书没有提及避光,但是实际上每种药品都应该避免阳光直射。

此外,有四类药品容易受潮,他们是散剂、泡腾片、颗粒剂以及糖衣片,他们受潮的特点不尽相同。散剂由于表面积比一般药物大,故吸湿性较显著,这类药品受潮后会发生变色、结块、药效降低以及微生物滋生等变化;泡腾片在制作中添加了助溶成分,这类成分遇水即产生气体,导致泡腾片膨胀、变形、破裂,因此极易潮解变质,应保持干燥;颗粒剂在潮湿环境中极易潮解、结块,尤其是泡腾型颗粒剂应特别避免受潮;糖衣片由于包裹的糖衣层不稳定,极易出现吸潮、变色和裂片的情况。


对于以上四大类容易受潮的药物剂型,也要特别注意防潮,避免将药品单片剥离原包装铝塑膜,用自备的塑料盒、纸袋包裹存放。

最后,小编真诚的提醒带给大家:

塑料药盒虽然携带方便,能够提醒患者按时服药,提高依从性,但这些药盒均属于临时储存药物性质,不建议将原包装的药拆出来放在这样的药盒中储存,尤其是长期储存。药品原包装上都会标注有该药品的批号和有效期,方便患者进行管理,一旦脱离原包装放入塑料药盒,患者往往会遗忘导致药品过期,引发药害事件。

(文/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药剂科  钱豪英)



■ 上海医药集团特别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