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天,乡村的大白菜

 愚伯的自留地 2020-11-27

文:孙延兵

图:红艳

北方的冬天,若问什么样的蔬菜最适合吃,我想莫过于是大白菜了。它不仅适合,而且很普及,家家离不开。

它也给许多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记忆中,每当立秋过后,母亲便开始忙着整理菜地,种上大白菜、小青菜、萝卜、香菜、蒜苗什么的。

一个星期过来,菜地便焕然一新,开始是星星点点的绿,然后是一片绿色。

每次种得最多的往往是大白菜。冬天的蔬菜主要靠它了。

大白菜比起其他蔬菜种起来要稍复杂一些。种之前,先要将土地整理成畦,一行一行的种。待大白菜长得稍微大一些,再将其中部分小的菜苗拔掉,让菜与菜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足够的透气,便于大白菜的生长。

再待到大白菜卷心时,为了让菜心卷得扎实一些,农民们会找些稻草或是麻绳将大白菜的菜头部分扣一下。

经过两三个月的生长,大白菜基本长得差不多,外面有点青帮,菜心却是黄灿灿的。在霜冻即将来临之前,农民们便将大白菜连根铲起,放进地窖里,想吃的时候,掏出一棵。

当然,也有一些卷心不好的大白菜往往不会被请进地窖里,留在了地里,任其自生自灭。但生命的根须已深深地扎进了土壤里,仅仅冻也是很难冻死它们的。相反,在酷冬下雪的时候,那一点点绿色显得是异常的倔强,使光秃秃的大地上,显得异常的美丽。

其实,这种经过风霜雨淋冰冻雪寒的菜才是真正最好吃的。它们经历了冬天的磨练,身上包含着更多大自然的元素,吃起来自然不一般。只是很多人习惯“以貌取人”,不以为然。

有一年春节,我从地里铲出一棵,烧牛肉吃,大家都觉得别样的好吃。听大家说好吃,细心的母亲在每年收大白菜的时候,也会故意留下一些在地里,专门等着我们回去吃。只是遗憾的是,那时儿子小,怕冷,有几个春节我们都没有回去,让母亲有点失望,但我想她的那份浓浓的爱心会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的。

大白菜不仅普遍,而且营养成分很多,可以与许多菜进行搭配。所以,冬天的时候,大白菜自动就成为了家家的主打菜。可以烧牛肉、羊肉、豆腐吃,也可以用大白菜丝炒肉丝、千张、粉丝,味道均佳,吃火锅自然也离不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菜好像也是这样。

同是大白菜,同样的菜种,不同地方长出的却不尽一样,很是奇怪的事。

我老家是淮阴,妻子的老家是赣榆,属于连云港,两个地方为邻市,都属于江苏的苏北,相隔不到一百五十公里,但所种的大白菜却完全不一样。

淮阴那边种的大白菜,多是叫“小狮头”的那种。菜个头不大,长得胖乎乎的,最让人高兴的是那黄灿灿的菜心,看了,就是不吃也喜人。吃了这么多年,依然也没有吃够。如有两天不吃,心便开始惦记起来。

妻子老家的大白菜却不是这样,一般都是白菜帮高高的,菜心也多是白白的,不怎么黄,唯一的优点是个头大,有重量,一棵七八斤的不在话下。

看起样子,口感也不如淮阴的“小狮头”,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尽管可能会有点“偏见”,那也没办法。

世上本来就没有多少绝对公平的事。

好在如今的物流也很发达,淮阴的“小狮头”大白菜在连云港市区的菜场、超市里也时常有卖的,只是价格比赣榆的大白菜往往要贵不少。如赣榆的大白菜卖2元/斤,淮阴的“小狮头”大白菜基本上要卖3.0-3.5元/斤,尤其冬天特别冷的时候。

我是吃惯了淮阴的“小狮头”大白菜,虽然贵点,也喜欢买。害得妻子有时说我不会过日子。

有一年冬天,岳母在我们家住了一段时间,见我很喜欢吃淮阴的“小狮头”大白菜,便让我回老家时,顺便带点 “小狮头”大白菜的种子,她回农村老家去种试试。

结果种了,效果并不好,种出来的菜既不像淮阴的“小狮头”,也不像传统中的赣榆大白菜,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害得岳母以后,再也不种淮阴的“小狮头”大白菜。

吃,有时是一种习惯,习惯了会产生一种依赖,就像我吃大白菜一样,天天吃,也不觉得够。

前不久,去岳母家,临走时,顺便带了几棵大白菜回来。虽我不太喜欢吃,但也不敢浪费,还是吃了。

奇怪的是,这次大白菜吃起来的口感特别好,不像以前干梆梆的,而是甜丝丝的,有点吃“小狮头”的感觉。

我忙问媳妇什么情况,媳妇笑着说:“你不懂啦,现在农民种大白菜用的肥料,不再是化肥,是豆饼,自然好吃了。”

用豆饼做肥料,也真是下功夫了。

如今,无论是淮阴的“小狮头”,还是赣榆的大白菜,我都爱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