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p613

 五月华语 2020-11-27

(一)散文的发展趋势

散文在80年代以后的发展呈现文体“窄化”的趋势,即存在一种将报告文学等叙事性形态和杂文等议论性形态 从散文中加以剥离的要求,甚至提出了“抒情散文”、“艺术散文”或“美文”等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散文的发展又有不同的形态。80年代初期,散文主要要突破60年代初期形成的写作模式,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性”经历和情绪的抒发。这一时期主要有巴金、杨绛、孙犁等老作家和张洁、贾平凹等中青年作家的作品。在80年代的各种文学思潮中,与小说、诗歌、戏剧等文体的活跃相比,散文显得相对平静。80年代中期,一些批评家和散文作家认为散文存在“危机”,对散文的发展和革新进行讨论,更多地强调了散文本身的“自足性”问题。进入90年代,散文的写作和阅读都呈现出一种热闹局面,被称为“散文热”。30--40年代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等为代表的表现“闲适”的散文,被重新发掘并受到欢迎。许多90年代的散文作品也表现出类似的情调,但更多地表现了认同世俗生活的取向。这与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追求和消费性文化需求的状况相适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学者介入散文创作,家中了散文的知识品味和文化含量,使得“随笔”成为散文创作中取得较多成绩的主体形态。这些散文常常被称为“文化散文”或“学者散文”。

(二)巴金的《随想录》

巴金(1904-2005)在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这些随笔包含了作者对“文革”历史“浩劫”的反思,对痛失亲友的追忆,对自我的拷问,并对他不能认同的当时的一些言论与观点进行的批判。《怀念萧珊》、《小狗包弟》等是其中的名篇。他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将自己在“文革”中的遭遇以及对“文革”的评价质朴直白地讲述出来,文字朴素,没有经过雕琢的痕迹。字里行间流露的热情,表现了令人感动的人格力量。他不仅作为历史“灾难”的见证人和亲历者,发出对历史的批判和控诉,从而警醒社会,同时怀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在揭露“文革”的荒诞和残酷的同时,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了解剖。这使得这些随笔表现出清冽的批判意识,被当时的人称为“说真话的大书”。

(三)杨绛散文

杨绛(1911--)80年代以来写有长篇小说《洗澡》。

杨绛的散文集有《干校六记》、<将饮茶》等。与“新时期”的一些作家不同,她在写作中并不确立一种“文化英雄”的姿态。采取的是类乎“置身事外”旁观者的立场。她认为这种态度,“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对于“文革”和旧时代生活的记述,大多设定在个人亲历、亲闻的“琐事”的范围:专注大时代的小插曲。文字简约含蓄,在语气问完、平静的讲述中,表达有深度的生活哲理,传达生活中体验到的欣悦和隐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