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祥瑞之兽到妖狐惑众,唐前瑞狐文化的兴衰始末

 梅三度mei 2020-11-27

狐狸在我国文化中一直拥有百变的形象,大多都是以反派的形象示人,实际上在唐朝以前,狐狸作为祥瑞之兽,不仅被作为部落图腾,还有不少人对其十分崇拜。

我国的狐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那个时候正是图腾文化的高峰期。早先的狐文化作为图腾文化的一种,多以白狐、九尾狐、九尾白狐的形象示人。图腾文化往往伴随着图腾崇拜,白狐作为图腾文化的一员,同样也被大众崇拜。

《穆天子传》是最早明确白狐形象的史籍,它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详细记载了穆王猎白狐并将白狐用于祭祀的事迹。

白狐崇拜多见于先秦时期,那么同样作为祥瑞的九尾狐又有哪些相关的记载呢?通过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我们可以得知九尾狐生于青丘国,叫声类似于婴儿啼哭声,是一种吃人的动物。不过人类捕获食用九尾狐,可以驱邪避祸。

和白狐一样,九尾狐同样也是贵族祭祀使用的贡品。除去祭祀外,九尾狐也被作为青丘国的特产进贡给周天子。尽管九尾狐食人,但仍旧磨灭不了它身上本有的神圣性。

历史人物陈胜吴广就是利用了狐鸣篝火这两项事物成功起义,从侧面说明,秦时对狐的崇拜还没有消息,狐仍是祥瑞之兽。

西汉末期,官方文献中多有瑞狐的记载,再加之经谶(chèn)学说的盛行,让瑞狐一说再次兴起。

战国的《田俅子》 确立了瑞狐作为帝王受命的象征,西汉又将瑞狐加之五行,强化了瑞狐的文化内涵,更进一步确立瑞狐作为符瑞象征的地位。

狐狸在两汉时期不光是帝王受命的象征,亦是多子多孙的代表。九尾狐在两汉时期作为多子多孙的代表狐,还被赋予了长生之意。

为了强化瑞狐的象征,人们便将儒家学说加入其中。汉朝的经学家认为狐狸身上有君子的品格,让瑞狐文化能够成为儒学的载体,能够更好的体现瑞狐的符瑞之象。

两汉末期,群雄并起,战争接连不断。于是就有人说,看到瑞狐,天下便可太平。可兵荒马乱,瑞狐神龟都不愿出来,天下太平又岂能指望瑞狐和神龟呢?瑞狐文化也因此而没落。

魏晋六朝时期虽有瑞狐记载,但妖狐之说更盛。等到了北魏,孝文帝改制让瑞狐文化又一次兴盛起来。只不过是老调重弹,基本上没有什么新意,反而使得瑞狐丧失了原有的符瑞象征。

等到隋唐,隋文帝、隋炀帝下令严禁谶伟学说,瑞狐就此跌落神坛,再也没有翻身过。世间妖狐之说成为主流,成为狐文化仅存的硕果。

从祥瑞之首成为妖言惑众的代表,狐文化从繁盛到衰落,也是图腾文化演变的一个小小缩影(狐文化不代表所有图腾文化),更是历朝历代对符瑞象征的一种态度演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