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会议的展位,你还需要吗?

 瑶mm75598g76sp 2020-11-27

 专栏作者/爱可乐的仓鼠

 医药市场部的实践者。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老崔的这首《假行僧》似乎很贴切市场人忙碌的生活。

市场人总在忙于举办或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往往浮光掠影地在各大城市穿梭。而一提到会议,展位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曾几何时,一个展位往往是公司参与本次学术会议的图腾与象征。

然而,时至今日,展位却成了很多医药人口中的“鸡肋”。今年,在笔者公司市场部工作总结会上,推广经理们就“展位”的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向左还是向右,天堂还是地狱,这种针尖对麦芒的交锋让笔者陷入迷思。

不过凡事都有缘由,在我看来,展位的没落主要有三点原因

成本高

笔者的公司今年最终选择了“断供”,挥手告别了参与多年的某学科年会。同样,许多药企也悄然离去。究其原因,6万元的展位起步费难辞其咎。从最初的一、两万到如今的五、六万,水涨船高的变迁让成本成了需要思量的问题。毕竟,在利润见薄的今天,锱铢一定必较,所以药企们因为成本问题选择忍痛割爱也就不难理解。

会议方缺乏温度

《给我一点温度》,酷酷的歌手梁博用音乐述说了人们内心对温暖和光明的渴望。不知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许多会议方与我们的沟通,恰恰缺乏一点“温度”:展位放在哪里、价钱多少都不容商量;想多放一个易拉宝却发现没有容身之地。仓促的语速,冰冷的话言,时常让我感觉:与其在会议上布展,还不如赞助几个目标客户参会更显实惠。

市场与销售的隔阂

市场与销售真像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依偎却又不时激荡火花。笔者在本省某学科的年会上,发现一家药企的展位上空无一人。究其原因,虽然市场部搭台,但销售部觉得这本是一出没必要粉墨登场的戏,地区经理不在本省、消极以待,销售们也就踏上了“放飞自我”的道路。

以上列举的三点只是部分原因。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展位爱恨交织,放还是不放,掷向天空的硬币同样也很纠结。但,我们或许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也能在摇曳中做出坚定的选择

产品的新旧

这里所谓的新旧,不但指产品的“年纪”,还包括医生对产品的熟悉程度。对于新品,即便网上荟萃了文献、指南、视频等诸多资料,展位依然是一个与客户“百闻不如一见”的径途。但如果客户对产品已耳熟能详,那么展位更像是一种品牌的展示,客户选择与你擦肩而过也就稀松平常:这或许也是一种别样的“七年之痒”吧。

所以,当你纠结的时候,不妨静心想想产品之于客户是新欢还是旧爱。

展位的形式

中医的八纲辨证首先说的就是表里。可见,要想做好一件重要的事情,表里如一是多么的重要。可是,现在很多药企的展位没有灵魂:钱花了,人到了,易拉宝竖了,DA资料码放齐了......可总是让人觉得貌合神离,似乎缺了点儿什么。

要我说,是少了热情、专业和创新。比如笔者参加某学科年会,因为咨询的不是自己的客户,工作人员漠然置之,笔者遂与客户做了交流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一个月后该医院竟采购了两个品种。之前是否存在类似的问题造成生意机会的流失呢?我不敢多想。

此外,工作人员对于客户的提问无从回答;对于意向高潜客户没有跟进;展位无互动或形式老套呆板,都会让展位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展位是“1”,那么后面究竟有几个零,取决于团队做每一件事的诚意。

销售的意愿

其实很多事情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举个极端的例子,某学科的省年会,笔者公司负责大会资料袋的工作。黄昏将至,我们即将离去,某厂家的销售才姗姗而至,丢下两大箱DA资料转身就走,口中还念叨着市场部的总总不是,嘟囔着明天还有事儿就不来了。想想我们和他本有竞争,既然如此,索性将他们的资料带回公司当成废纸卖掉。

其实,这样的事儿在笔者的职业生涯中并不少见:本来是支持代理商的会议,结果邀请的客户寥寥无几;希望销售部门能配合工作,“神龙见首不见尾”却成了一道风景。

当然,这其中也并非全是销售的问题,彼此需求的差异和工作界限的模糊往往才是诱因。写到这里,我不仅想起某位省总由衷的感叹:“需要赞助的,一个没有,竟弄些没用的会议......”

看来,撼山易,撼人心难。虽然,彼此神经的纤细很难让市场与销售100%的交融,但至少要妥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否则,阴奉阳违的允诺,只能换成南辕北辙的结局。

展位,作为学术会议的“咖啡伴侣”,未来依然是药企维护客户、宣传品牌的重要手段。只是,在成本逾上、效果逾下的今天,是否设、如何设成了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没有什么是一定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完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