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招商转直营,这3点做不好都白搭!

 瑶mm75598g76sp 2020-11-27

 专栏作者/大明锦衣卫千户杨

 一位游荡在体制外,安心做市场部的医学生。

现如今的大环境,不少招商企业都在试水直营,毕竟在医保控费,DRGs,国家集采,重点监控等政策调整下,整体用药更加趋向回归临床,回归合理用药,而像以往那种靠量生存的大批发企业,单产品财务报表是一年不如一年。

如今,招商企业面临两个抉择:

✦要么继续做研发,出新品,利用产品特性,解决国家医保,吸引代理商。但研发费用是无底洞,要多久填平,这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另外,关于国家医保,何时能进不谈,进了必然大幅度降价,利润不足是否足够吸引代理商,这样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然就是早死晚死的区别,甚至沦落为工业代加工企业。

✦要么转直营,从批发转零售,产销一条龙,追求单支利润最大化。这要求企业销售团队转型(特别是管理层工作思路的转变,毕竟做批发与做零售是完全两个概念)终端医院掌控,临床专家引导等所有一线落地工作的实施,但招商企业最弱的就是终端把控,铁打的临床,流水的厂家,就是如此。

而把控终端,无所谓钱,人,事,三者相辅相成。

第一,钱


通俗的说法,就是养市场。包含医学研究,学术活动,销售推广等,所有花钱的地方。

在原有招商企业里,花钱的地方,也就是市场部,医学部,全国的年会露露脸,省级的年会搭搭展台,三年四年出个临床研究,医学循证支持,做学术意思意思得了,全国市场部一年能有个几百万预算顶天了,分到各省杯水车薪。

代理商选择产品,关键要看产品空间利润够不够,回款周期,财务处理能力,再看产品特性是否是临床必须,好进院,好上量。不然临床疗效再好的药品,也是没人关注。

曾经有一个独家针剂保肝药,某人口过亿大省,中标价不到20,省代一年也就150万支的销量,厂家市场部,销售轮番灌输产品特点,市场趋势,要多开发,多重视学术,要培训地区经理职业素养,要精细化管理代理商,要学术引领销售,然而就如自己家不好好学习的娃一样,虚心接受,死活不改。

省代所谓市场部,两个大学毕业生。销售团队,算点位是把好手,让其讲下所负责产品特点,客户终端情况,全部都是天南海北的乱扯。

招商制的弊端就是如此,上游厂家对各级代理的掌控是断层的,完全是听调不听宣,时间久了,销售制厂家的管理层也就只熟悉如何把产品卖给代理商,但代理商如何在临床推动,厂家管理层也都是小白。

反观直营团队,神奇四侠公司的财务报表,我们留心各种报导的时候也有提及,销售费用高居50点以上。层出不穷的各种学术会议,各种针对产品的临床研究,院企合作。全国大会,招商企业搭展台,直营企业不光搭展台,人家还组织各级KOC参会,从行程住宿到会议注册,衣食住行全包。

曾经遇到过一场千人规模的省级年会,600人的注册由一家公司全包,这是什么概念?在这个领域,人家起码占了6成的份额!当年还干招商推广的时候,有一天跟某直营公司产品同时开科会,闲聊的时候人家问起,我这边一年学术费大概份额,我都不好意思说,咬咬牙说了七八万吧,实际五万不到。

结果,人家一句话让我狂躁半天,“哥,我一场大会就七八万。”好吧,我遇到土豪了!

可人家说得对啊,这钱花了短时间内不一定有效果,但不花就一定没有效果,长久来说,花在市场的每一分钱都是有效果的,我们是养自己的市场,自己的品牌,培养自己的客户。

当年直营圈很有名的段子,当年200万的市场预算,有个省区经理只花了100万,过了年就被总监给开了,理由是200万的预算,只花了100万,证明这个省区偷懒,只干了100万的活!

如果这个段子,到了招商公司,估计就是另外一个结局。某省区为公司节省了一百万市场费,多快好省地完成了销售任务。究其原因,这就是对市场的认知定位不同,直营企业认为市场是自己的,招商企业认为市场是代理商的。至今依然觉得学术投入,甚至科室会,是代理商要负责的大有人在。

殊不知对于代理商来说,产品不好我可以换,但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就是自己的娃,想换也没得换。所以,在刚开始转型的时候,面对成N倍增长的销售学术费用,从批发一支挣一支钱,到需要持续投入,收支严重不平衡,而且什么时候止损完全未知的时候,招商出身的直营管理者真的是天黑黑,心慌慌。

产品生命周期这门课,是招商管理层不得不学的课程,又想直营掌控终端,又想省钱,这本身就是矛盾的。我的建议是,沉下心,问问自己的代理商客户是如何做临床推广的,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不说完全照搬,起码可以了解到招商与直营的本质区别。

第二,事


招商最早的时候,一个月忙两天,一个季度忙一周,一年忙两个月,按时敦促代理商压货打款提供流向,其他时候打牌喝酒钓鱼的日子好不清闲。

然后随着国家对医药领域的逐渐管控,生意不如以前那么好做,开始强调精细化招商,按地区招商,希望把工作下沉做好细节,想法是好的,但现实不允许啊。

一个招商企业,一条产品线在一个省放十个人都算多的,10个人对应全省成百上千的医院,大大小小的客户,乘三乘四的使用科室,能把三甲医院顾上这都算好团队了。指望招商经理去下沉到临床科室,拜访专家,分析数据到科室,做做榜样医院还行,想如直营公司全面开花,那是妄想。

招商公司把产品放到主流商业,也就能盯到医院下采购计划,后续的产品入库,学术推广,专家拜访,会议支持,通通看不到,整个部门能下到基层的人员,估计也就推广经理开科会的时候。

记得当年公司5000场科会计划,公司对推广放出巨额奖励,对代理商科会费用承担一半,全国推广疯一样地开科会。

我保持着一天6场,一个月31场的职业最高记录,上午4场神内,下午1场神外,晚上再来一场院外ICU。

代理商代表负责协调科室时间,地区经理帮着我抱投影仪,整理签到表,照片,我一人嗨遍全院。每个月起码有半个月,跟地区经理同吃同住,全年近210场科会,全国推广单品种科会第三,总品种科会第四。

全省三甲医院走一遍,捎带着不少二级医院,团队全年完成200万支纯销,增长率百分之26,省代笑开了花。我也利用这次机会,加深了对市场情况的了解。

但如此高强度的学术销售配合,在直营企业来说,这都是小事情。随便一个成熟直营团队,全省起码40人以上,上不封顶。特殊的三甲医院,甚至是多人负责。

有人问,为啥要放那么多人,原因是人家事情多,做得细啊。晨访夜访家里访,逢人必访。大会小会全国会,逢会必开。

曾经见过一大姐,从业十几年,见证了主任从小大夫到科主任的成长,随时随地可以带推广经理跟主任谈产品,谈会议,谈邀约,公司各种合理政策都能快速落地。这种上传下达的通畅,在招商企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招商企业任何涉及临床的事情,要过省代关,代理商关,代表关,然后才能到临床关,哪个环节不满意,项目都推动不下去。

招商转直营,想要的就是这种通畅,但这种通畅,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达到的。招商企业在这里想弯道超车,那就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更多的项目,做好营销规划,人才引进,完善激励政策,定好收支平衡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不然转型就依然只是在嘴上,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刚起步就想盈利,才转型就想当老大,为了降低成本,各种考核激励全按招商的思路生搬硬套,转型之路必然走得相当漫长,殊不知如今医药政策瞬息万变,浪费时间就是浪费机遇。

据说,有的公司直接按代理商底价与直营团队结算,试水大包制自负盈亏,也走得很成功。有的公司与直营团队按佣金结算,前期支援启动资金,后期按销量百分点匹配学术费,推动产品学术化,也走得很成功。

为了达到目标,每个公司都在探索符合自己公司的直营之路,但切记不要用招商的思维去管理直营,批发与零售完全是两码事。

三,人

直营团队对用人要求更高,为了更好地理解产品,传递信息至临床,今年不少公司都把医学信息联络员的招聘起点定在了医药专业本科,这也让我大为惊讶。

既然招了人,后续就要留得住人,合理完善的激励政策与晋升体系,配套充足的投入与支持,公司整体部门理解直营与招商的不同,让一切努力对外,而不是天天在内部沟通,如何让各级同事去理解直营与招商的不同,请求他们,灌输他们,不要用招商的那套工作流程来理解直营。

特别是关于医院产品的切分,招商销售宁可产品烂在表里,也不愿意切分医院产品给直营,好不容易通过各级领导沟通要来的医院不是滞销就是流失医院,直营团队起步就先天不足。

估计不少负责转型直营的负责人,都被财务堵在办公室,寻求一个解释,为何你的部门又是亏损,如此长期亏损,你准备如何扭亏为盈,不然为了公司利益,财务要降你部门的待遇、投入、奖金,直到收支平衡。

这就是个矛盾点,不投入没有后续的回报,没有回报,就更加的不投入,卡人、卡事、卡钱。

记得前几篇文章的留言里,就有伙计说起自己的经历。刚接手直营团队的第一天,财务就来提要求,意思说今年能不能不再亏钱了,因为前面一直在亏。年底万幸他的部门是盈利的,才躲过了财务的碎碎念。

还有要求直营团队今天投入,一个月后就要看到销量增长的。拜托,如果销售只是这种简单的投入以钱换量,那世界500强公司真的是唾手可得!

要让懂直营的部门去管理直营,要让了解直营的部门去配合直营,要用直营的思维去管理直营,切记批发永远跟零售是两回事,直营比招商更加考验企业的钱、事、人。

招商转直营,步步不易,且行且珍惜。

文章声明:

思齐俱乐部是医药人学习分享社区,为医药个人学习赋能。作者观点和案例仅供学习方法使用,不代表商业公司真实情况。

本文版权归思齐俱乐部(member_siqi)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