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古诗词遇到专业

 古磨盘州人 2020-11-28

才酿今朝绿蚁新。犹留去日碧螺陈。

冬迟叶落满阶褐,夜近风催半树银。

妆靓青丝经乱绪,咽尝朱泪最愁身。

长辞聊有两汀月,同饮更需一故人。

偶得一首小词,题目叫《七律·思远人》(平水韵,上平,十一真)。作者让我点评一下,我感觉她是想我点赞。

虽名为作家,可在诗词,尤其是古诗词方面真的不是很精通。不是说不懂格律和韵律,实在是因为填词造句的麻烦,自己也不愿意逐字雕琢。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正经地写过一首诗词,偶尔有写诗词的想法,想到诗词讲究太多,也就放弃了。

当我读到一个初中的小朋友写的《遣怀》:

秋风吹客泪,卷入我杯中,

饮去一觞酒,化作相思流。

我突然意识到,写古诗词需要天赋。以我的功底,我感觉凑字填词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可意境这东西绝对不是我填的多就会萌发。

此后,我对古诗词彻底地丧失了信心,我没有写诗词的天赋,我自然也就不用费脑子去斟字酌句了。事实上,善于写诗词的人,大多不是拿字去凑数的,他们一般都是成竹在胸之后,一气呵成地写出来,成稿之后,再去演绎贾岛与韩愈之间的“推敲”。

我之所以知道的这么透彻,那是因为,那个初中就可以作出可以流传的《遣怀》的作者是我女儿。

高中毕业前,她出版了自己的诗词散文集《青春都一晌》,当时能出这本书,也是因为机缘巧合的关系,假如不是想高考能借势,也许我们会再积累一些。

女儿高考虽然没有借到这本书的势,但是,因为作品受到的好评和热评(金融作协的阎主席及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博导不惜屈尊为她写书评),坚定了孩子把古诗词研读作为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就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之后,尽管还没有得到名家指点和高人传授,可我从她的作品中就已经感受到了质量的提升。

说没有得到指导也是不对的,老古话说,响鼓不用重敲,内行之间沟通,只要高人一个不经意的暗示,对方就能心领神会。

于是,开头的七律就变成了下文的《五律·思远人》:

今朝绿蚁新。去日碧螺陈。

叶落满阶褐,风催半树银。

青丝尤乱绪,朱泪最愁身。

聊有两汀月,更需一故人。

这个小小的改动给我触动最大的就是,我知道什么是专业了。

不专业的人,一定会觉得字数越多越好,可他们不知道每个字写出来都要有用,行家会在每个字上下功夫。很多不善于文字的人,他写出来的句子看似华丽无比,可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文理不通。专业的人,字字千金,真的不能滥用和盲用。

还有,开始读七律的时候,我觉得孩子写得非常好了,有意境、有格律、有音韵律,可仔细地品读了一下,觉得还是有点说不出来的感觉。后来,经行家指点,去掉两个字后,一下子豁亮了、通达了,精简达到了精炼。

这首诗好在以下几点:一是意境饱满,诗词要表达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意境,思念通过具象化的场景表达的非常充分,无论是落叶和树木,还是青丝和眼泪,这都是思念的符号;二是对仗非常工整,今去、酒茶、月人、青朱、两一,都是非常工整的呼应,对仗看文字功底,说明作者的诗词功底比较厚实;三是格律、音韵符合古诗的范式,熟悉平水韵的朋友可以勘验一下。四是引经据典,绿蚁、碧螺、青丝、朱泪在古诗词中皆有出处。

当然,这首诗最好的还是遇到了专业,只有专业的爱好,才能写出这么有意味的古体诗。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计出版20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1部):《一车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