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民俗探讨】为什么把占女人便宜说成“吃豆腐”?有什么典故和讲究?

 关山听风 2020-11-28

农村老俗话

大手抓草小手抓宝,有道理吗?

关山听风


“吃豆腐”一说在南方民间使用比较频繁,至今依然是南方一些地方的习惯用语。其中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正式的说法,说的是别人家的老人去世后,去吊丧做人情,称“吃豆腐”。另一种是一种戏谑的说法,把占女人的便宜说成是“吃豆腐”。

1、吊丧做人情的习惯用语:“吃豆腐”

旧时,民间老人去世,要在家中停放三至七天。期间亲戚朋友及邻里前来吊丧做人情,有的还要留下来陪夜,直到丧事办完才回家。不管路程远近,丧家都要招待前来吊丧的客人吃饭。吃饭时,不管菜的多少,桌子都少不了豆腐这道菜。一般来说,丧席除了一餐正餐外,饭菜比较简单,豆腐往往就是招待客人的主菜。

因民间忌讳说“丧事”“丧酒”,以为不吉利,于是,“吃豆腐”就成了吊丧做人情代称。就像民间不能直接说老人死了一样,要说老人“老了”“去了”,这是民俗文化中的禁忌习俗,叫讳称。直到今天,南方很多地方依然沿用这种讳称。因此,南方“吃豆腐”这一说法,还是以吊丧做人情的说法为主。

2、占女人的便宜称“吃豆腐”的民间典故

既然南方把吊丧说成是“吃豆腐”,为什么又说“吃豆腐”被戏谑为占女人的便宜呢?看起来是两码事,风牛马不相及,如何把这两件事扯到一块来了呢?

旧时,家庭妇女平时一般都各自呆在家里,不允许随便串门,尤其到了晚上,更不许出门到别人家里去,免得引起邻里间的风言风语。也因为有这种规矩,家庭妇女与外面的男人很少有接触。民间有红白喜事时,邻里间都有相互帮忙的习惯,特别是煮饭炒菜、敬茶、锅碗瓢盆的洗刷等事,再说当时大多都是丧家自己磨豆腐,少不了女人们的打理,这样女人就可名正言顺地出来了。

喜事中办酒席,一天三餐在白天就可完成,而大多数的喜事酒席只办一餐。青天白日,在众目睽睽之下,女人端茶端菜穿梭于客人之间,一心术不正的男人,自然不敢对女人做出一些出格的动作来,旧时社会道明摆在那里,谁也不想在众人前出丑。

可丧事办酒席就不同,半夜时还要为陪伴守灵的人做敬茶、做夜宵。旧时不比现在,晚上家家有电灯泡,遇到办丧事,一般多吊几个灯泡,瓦数大一些,同样可让办丧事人家的每个角落都亮堂如白昼。那时没有电灯,只有油灯和蜡烛照明,夜晚的光线就比较昏暗。

个别游手好闲之徒和一些好色的男人,以“吃豆腐”或者陪夜为名,或者以帮女人做事为名,趁着夜色灯光昏暗凑近女人,动手动脚,占女人的便宜。于是,“吃豆腐”一语在民间衍生出了另一种含义,也就成了占女人的便宜的代名词。这就是民间的典故说法。

3、占女人的便宜称“吃豆腐”的历史典故

据史料记载,豆腐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刘安”之说。据说刘安在八公山炼长生不老的仙丹时,仙丹没有炼出来,无意中炼出了一种美食豆腐,“白如纯玉,细若凝脂”是古人对豆腐的形容,也算是这些想长生不老之人,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为人民做出的贡献。

豆腐制作的发明,很快就传到民间,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餐饮店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商机,于是,城市街头就出现了卖豆腐的店铺。

传说豆腐问世后的西汉时期,当时的西汉都城长安街上,有一对夫妻就专门开了一个卖豆腐的店铺,在同类豆腐店铺中,生意格外火爆。原因是老板娘长得非常漂亮,时人称之为“豆腐西施”。豆腐好吃,美人秀色可餐,不用花力气和付广告费用,到处去打广告搞推销,这家店铺的老板娘本身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吸引人的招牌。

开店铺就要招徕顾客,前来消费的顾客越多,店铺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好。“豆腐西施”自然要发挥自身优势,越是表现得风情万种,就越能吸引顾客,来的吃豆腐的顾客也就越多。于是,长安街坊的很多男人都被吸引过来。男人们以“吃豆腐”为名,与“豆腐西施”说说笑笑,有的人还动一下手脚,在“豆腐西施”身上占一点便宜。

男人家中大多有女人,女人们发现这样的苗头后,醋意大发,原来男人们以吃豆腐为借口,实际上心里想的是“豆腐西施”,是想去占她的便宜。她们对丈夫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伎俩自然很不满意了,可又说不出口,没有真凭实据,也难说出口来。于是,只好时时提防他们。丈夫要出门时,她们就要问:“你是不是又要去吃豆腐?”

也就因为有这么回事儿,后来人们把占女人的便宜说成“吃豆腐”,委婉不失诙谐。这是“吃豆腐”一说最古老的典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