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厚朴温中汤

 是心佛 2020-11-28
人体各脏腑的正常运行,身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全依赖于胃的受纳和脾的后天供养。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脾胃喜暖而恶寒,若平素体寒或过食生冷易损伤脾胃,导致很多病症的发生。厚朴温中汤,是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的方剂,具有温中燥湿,行气除满的功效。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表现为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等。

本方证的病机是脾胃被寒湿所伤,气机壅阻,属寒湿困脾证。脾胃同居中焦,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精微,若起居不适,外受寒湿之邪,或嗜食生冷之物,致使寒湿停于中焦,导致脾胃受寒湿所伤。寒性凝滞,收引,湿性重浊,黏滞,二者同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从而导致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不通则痛,故见脘腹胀满或疼痛;脾胃运化失司,则不思饮食;脾胃主肌肉四肢,湿邪困于脾胃,则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也是水湿的外在表现。

对于此证的治疗当以温中燥湿,行气除满。中医治疗中满,厚朴是首选药物,故李东垣创制了以厚朴命名的温中汤。其书中原文为“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厚朴(姜制)、橘皮(去白,以上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以上各五钱)、干姜(七分)。戊已土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痛,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右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柤,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方中厚朴辛苦温燥,辛散化气以消胀,苦温燥湿以除满。行气消胀,在方中为君药。草豆蔻辛温芳香,温中散寒,燥湿运脾化痰湿,为臣药。陈皮辛温、理气、燥湿健脾,为脾肺两经要药,木香辛、苦、温,善畅脾胃之气而止痛。二药合用可疏肝和胃,疏利三焦,温中止痛;干姜温脾、生姜暖胃以散寒;茯苓渗湿健脾以和中,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寒湿得除,气机得畅,脾胃复健,则胀满疼痛自解。《成方便读》说:“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者为君;凡人之气,得寒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入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诸药,皆入脾胃。不特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

治疗寒湿,李东垣最擅长的手法当为风药胜湿,所谓“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本方主治寒湿气滞证,为什么方中不用风药胜湿呢?我们看《内外伤辨惑论》原文主治:“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李东垣在《脾胃论·用药宜禁论》中指出:“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料、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除致新,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此证发生在秋冬,故不宜风药以升浮,反宜“以温暖之,以淡泄之”。当然,春、夏用此方也可以,李东垣说:“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总之,本方是治疗脾胃寒湿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常用于治疗各种胃肠功能紊乱而属脾胃气滞寒湿证的患者。本方的重点在于温中行气,对于客寒犯胃致脘痛呕吐者,适当调整用量也可应用。若兼身重肢肿者,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痛甚,加肉桂、高良姜,以温中散寒。脘腹有寒冷感,加高良姜、肉桂,以暖胃。气滞胀满较甚,加枳壳、砂仁,以行气消胀。呕恶,加半夏、吴茱萸,以止呕。脾虚乏力,加党参、白术,以健脾。饮食不香,加山楂、神曲。泄泻,将干姜改为炮姜,加苏叶、藿香,以止泻。本方药性温燥,脘腹胀满,属于胃阴不足者,不宜使用,以免耗气伤阴,气滞化热者也应忌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