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庆雨、郭慧杰:2017年(大理)第十三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综述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2017年11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大理大学文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暨明清小说叙事书写的形态与流变高端论坛”在大理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出版机构,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韩国、越南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学术论坛。

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由大理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赵敏主持,云南民族大学校级领导卢培义,大理大学校长张桥贵分别向与会专家学者致欢迎辞,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黄霖教授为本次会议致开幕辞,韩国高丽大学崔溶澈教授代表来自海外的专家学者向大会致辞。

黄霖先生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围绕“明清小说叙事书写的形态与流变”这一中心议题,与会学者们大多从中国小说叙事的特点、理念与传统出发加以阐释,这种从文本实际出发的研究尤其值得肯定。除此之外,有关《金瓶梅》跨文化书写的研究及对版本、语言等传统问题的探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说明了《金瓶梅》的研究充满着活力与希望。最后黄霖先生特别强调,《金瓶梅》距离实现文学的“经典化”仍有一段路程,而这亟需金学同仁们的共同努力。

本届论坛共收到学术论文70余篇,其范围涉及到源流传播、版本、作者、主旨、语言、文献、续书、地理背景以及人物、评点等诸多领域。

会议合影

围绕“明清小说文本叙事书写方式的特征、流变与《金瓶梅》研究”、“《金瓶梅》与时代风气、地域经济和宗教等关系研究”、“《金瓶梅》与戏曲、民间文学及其他艺术关系的研究”等主要议题,与会学者们进行了热烈且深入的讨论。

1

《金瓶梅》文本及叙事书写方式研究

大会会场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有关《金瓶梅》文本及叙事书写方式的研究可谓成绩斐然。

山东大学王平教授认为,《金瓶梅》在情节方面交错穿插、互相制约的构成方式,对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政法学院孙超副教授《画、曲入稗:<金瓶梅>写人活色生香的奥窍》指出,《金瓶梅》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其主动借镜曲学、画学密不可分。

上海财经大学李桂奎教授从“互文性”视角探讨《金瓶梅》的文本互涉问题,开辟了研究的新路径。

云南民族大学陈国学副教授《<金瓶梅>叙事研究三题》强调,文本中出现的花草意象、次要人物与小物件等具有千里伏脉的作用。

河南大学张进德教授和胡艳平通过考察《金瓶梅》回目设置与事件叙写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的技巧及创作意图。

天津师范大学楚爱华教授《承继、超越与非常态书写:明清到现代家族小说元素的流变》重点从家族人物的构成与命运、家族小说的结构、人物核心、意象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现代家族小说对明清家族小说的继承和超越。

暨南大学史小军教授和郭俐兵对《金瓶梅》中的命案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命案的设置有助于情节的推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湖北大学韩晓副教授的《<金瓶梅>空间设置的反讽意蕴》指出,小说空间的巧妙设置,既构成了生发反讽的具体环境,也演绎着反讽话语本身。

红河学院张勇教授针对《金瓶梅》“一事多说”的言说方式展开论述,强调其所蕴含的写实性特征。

南京大学博士马君毅《<金瓶梅全图>的图像叙事及其“语—图”互文关系》认为,民国时期《金瓶梅全图》的问世改变了图像作为小说文本附庸的历史。

围绕《金瓶梅》的情节问题展开讨论的论文有三篇。

中央民族大学傅承洲教授对《金瓶梅》因袭《水浒传》中“武松杀嫂”故事的缘由进行了分析。

江苏师范大学赵兴勤教授《<金瓶梅词话>的故事重构与英雄精神消解》重点阐述了《金瓶梅》中英雄主义消解的原因。

韩国高丽大学崔溶澈教授《从<金瓶梅词话>“酒色财气”之“气”谈起》探讨有关“气”的细节描写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上的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杜贵晨教授提出,《红楼梦》是《金瓶梅》的“反模仿”与“倒影”,借用自然科学的概念来阐释两部小说在创作上的渊源关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贺根民教授《死亡:铸造世情杰构<金瓶梅>的文化基点》、天津理工大学付善明副教授《论<金瓶梅>的悲剧性》、福建工程学院程小青副教授《哀书<金瓶梅>》、香港中文大学洪涛教授《<金瓶梅>之业:书中人的焦虑和书外人的顾虑》等文章均从不同方面阐述了这部世情奇书的阅读感受。

有关《金瓶梅》中的“性”描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云南民族大学曾庆雨教授《<金瓶梅>中“性”描写是写给谁看的?》从文本预设“隐含的读者”的角度论述《金瓶梅》中“性”书写的意义,有助于对文本创作主旨的理解。

深圳市文联周钧韬先生通过对“金学”研究400年“淫书论”与“非淫书论”矛盾对立的分析得出“淫书论”必将消亡的结论。

平顶山学院张国培博士《论社会意识中<金瓶梅>淫书论的形成》从接受者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大众把《金瓶梅》定性为“淫书”的原因。

台湾师范大学胡衍南教授《<金瓶梅>崇祯本改写词话本饮食/男女细节研究》对词话本与崇祯本在饮食及两性描写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全面梳爬,认为崇祯本在大幅删削、精简文字的同时,也牺牲了细节所带来的感官魅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赵敬立副教授《<金瓶梅>新探》、唐山学院范学亮副教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性”取向》、太原师范学院王增斌教授和景梦的《“食、色、性”与<金瓶梅>》等亦对此议题有所涉及。

2

《金瓶梅》与时代风气、地域经济及他体文学关系的研究

大理大学

本次论坛所提交的有关经济、建筑、宗教、民俗等方面的论文亦有多篇。

南昌大学陈东有教授认为,《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许多经济活动,如土地买卖、股份经营等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经济状况,为研究明代经济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中国美术学院李辉先生对《金瓶梅》中的建筑活动进行了分析,为了解明代中晚期市井建筑经济情况提供了良好参照。

作为一部以表现日常生活为主的小说,《金瓶梅》的文本中涵盖有大量生活用具的描写。

央视书画频道江苏中心黄强先生认为,小说中的“椅凳”体现了明代中晚期奢靡的社会风气,同时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

青年学人熊敏《<金瓶梅词话>中的漆器》详细剖析了小说中的漆器描写在彰显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性格、展现家庭兴衰、反映社会风尚等方面的作用。

台湾里仁书局徐秀荣先生《骨牌博戏金瓶梅》对小说中出现的骨牌进行了介绍。

《金瓶梅》与其他文体关系的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在本次论坛中亦取得不小突破。

复旦大学陈维昭教授《清代<金瓶梅>戏曲的版本及作者问题考辨》对现存14种清代《金瓶梅》戏曲版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和梳理,探讨它们与清代演艺史的关系。

南开大学鲍震培教授《论清代子弟书对<金瓶梅>的说唱叙事呈现》认为,清代根据《金瓶梅》题材改编的子弟书作品兼具了娱乐功能和叙事伦理的统一,成功地再现了奇书《金瓶梅》的精髓。

扬州大学董国炎教授《中国说书规律与<金瓶梅词话>作者之争》从民间说书艺术的基本规律出发,考察《金瓶梅》的叙事和传播特征。

金陵科技学院乔孝冬副教授认为,《金瓶梅》对笑话的戏拟和引用,真实地反映了笑话为阅读者所接受与传播的实际情形,以及小说与笑话文体互相渗透、共生发展的态势。

曲阜师范大学刘相雨教授将《金瓶梅》中的命相判语与《神相全编》进行列表比对,详细探讨了兰陵笑笑生对这些判语的借鉴、运用和改造。

徐州工程学院齐慧源教授《从<金瓶梅>看明代宗教信仰的世俗化》认为,《金瓶梅》中大量宗教活动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的宗教文化生态。

3

《金瓶梅》版本、语言研究

大会会场

对版本和语言等问题的探讨属于“金学”研究的传统领域,同时也是研究者们用力最勤的领域。本次论坛在已有的成果之上继续耕耘,为“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见解。

复旦大学黄霖教授《关于内阁本<金瓶梅>》从文本情况论证日本国立公文书馆下属内阁文库所藏的一部《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并非“崇祯本”的原刻本,并通过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的对校说明两本是“兄弟”关系,互有短长。

西北大学李鲁歌教授经考证得出,《金瓶梅词话》抄本出售的五个阶段皆在江苏,时间为万历二十年至四十一年,作者是民间才人。

东华大学杨彬教授详细阐述了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本《金瓶梅词话》的版本形态与特征,指出其所留存的删改和批评的墨迹有助于还原小说文本的原貌。

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先生运用数字化比对词话本与崇祯本两者之间的版本差异。

吉林大学王汝梅教授《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影印出版<金瓶梅>精良版本——张竹坡评点初刻本影印序言》、江苏师范大学吴敢教授《南洋出版社影印大安本<金瓶梅词话>序》均对《金瓶梅》优良版本的影印出版给予了肯定。

张青松先生《美国国会图书馆摄制<金瓶梅词话>介休本胶片初探》、华夏古籍出版社赵新波先生《两种崇祯本金瓶梅批语对比——北大本与天图本前十回眉批及其他对比小识》亦对版本问题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译本方面,李士勋先生对弗兰茨·库恩的《金瓶梅》德译本后记进行了翻译,有助于了解《金瓶梅》在德国及欧洲的传播历程。

大连外国语大学秀云讲师的《满译<金瓶梅>序言再议》对满文《金瓶梅》序言的文本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这一满文文献的史料价值。

有关语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惠英《<金瓶梅>禁忌字的读者和方言背景举例》对相关的禁忌字读音、来历以及方言地域背景进行了考证。

韩国高丽大学赵冬梅教授对《金瓶梅词话》中常见话语标记语的叙事功能进行了论述,尤其强调了话语标记在凸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褚半农先生《谈<金瓶梅词话>方言研究中的两个现象》主要针对《金瓶梅》方言词典中较少收录吴语词的现象进行了分析。

4

《金瓶梅》传播、改编及其他研究

分组讨论

除上述议题外,本次论坛还就《金瓶梅》的传播、改编、批评与考证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齐鲁书社刘玉林先生从二十世纪《金瓶梅》传播者的各个层面展开论述,全面呈现了一个世纪的传播历程和特点。

复旦大学博士后朱家英透过大众传媒对于《金瓶梅》“社会性”的不断解读,揭示了从诲淫之作到“伟大的写实小说”这一颠覆性转换的文化心理基础,既与小说理论的进步有关,也与报刊等大众传媒反映时代心理的特点密不可分。

台湾实践大学傅想容博士通过对日本江户时期曲亭马琴《新编金瓶梅》改编动机与旨趣的分析,从侧面考察了《金瓶梅》在日本的接受与评价情况。

韩国科学技术院柳秀旼博士重点将朝鲜长篇家门小说与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明清家庭小说进行了对比,指出二者在主题及美学等层面的差异。

涉及评点与考证的文章主要有三篇。

吉林大学文学院王昊教授《“苦孝说”发覆》运用“以张证张”的互证法揭示张竹坡“苦孝说”的内涵。

上海交通大学许建平教授《<艳异编>编者、<小引>与<金瓶梅>入话关系叙考》根据新见资料对《艳异编》的作者及其与《金瓶梅》的关系做出了补充。

河北工程大学杨国玉副教授《<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六回回首诗杂考》进一步丰富了对借用素材的认识。

河北师范大学霍现俊教授和李皎月对2016年《金瓶梅》研究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廊坊师范学院许振东教授对《金瓶梅》创作地理背景的研究进行了论析,均具有文献学上的意义。

本次论坛首次采用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准入制方式,评审专家在对所有论文进行审核的基础上,推选出30余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作为论坛发言。

西云书院

论坛共分为三场,每场又分为四个分论坛同时进行论文的发表、评议与讨论。各个论坛的发言和讨论极为充分,问答与回应环节可谓精彩纷呈,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在研讨会的现场,与会学者们的发言、切磋可谓积极、热烈,学术的灵感与思路在交流中不断碰撞、迸发,砥砺,学术的视野得以拓宽、加深、明晰,这对“金学”暨明清小说的研究无疑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

18日晚,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一届九次理事会议在有着一百四十余年历史的西云书院(今大理一中)召开,确定将于2018年8月下旬在河南大学召开第十四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2019年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第十五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

19日,本届论坛闭幕式在著名的西云书院(大理一中)报告厅举行,由云南民族大学曾庆雨教授主持,黄强、齐慧源、陈国学、楚爱华四位专家分别作了小组汇报,对本次大会所涉及的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西云书院

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霍现俊教授受秘书长吴敢教授的委托,做了大会总结,他在总结中特别提到,本次论坛有许多的新人和年轻的面孔参与到了“金学”的盛会中,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闭幕式上,陈东有副会长、台湾师范大学胡衍南理事与黄霖会长分别发表了会议感言,提出学会未来多培养与提携青年研究者,学人之间应多一些成果和心得交流,方可使《金瓶梅》的研究薪火相传,活力不断。

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字如祥院长致闭幕辞,在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对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学术论坛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举办,众多的专家学者欢聚一堂,气氛融洽,心情舒畅,大家齐心,共襄“金学”盛举。本次会议所涵盖的议题与见解不仅新颖深刻,代表了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将推动明清小说研究事业的继续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