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相恺:凝四十年之心血,铸经典《三国演义》版本——沈伯俊《三国演义》校评本读后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伯俊兄是当代《三国演义》研究的权威。一生浸淫于《三国演义》的研究之中,著作等身。

东方出版中心新近出版的这部《三国演义》校评本,是一部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融校勘研究赏鉴于一炉的著作。无疑,它又给伯俊兄权威的桂冠增添了新的光环。

《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

从《三国志通俗演义》问世之后,各种各样的《三国演义》,包括批评本、校注本等等便不断涌现,迄于今,可以说是指不胜屈,而伯俊兄这部《三国演义》校评本,则是这汗牛充栋的《三国演义》版本中一部“全新的《三国演义》版本”。

“新”是相对于“故”而言的,这本不必强调;但这里所说的新是对于故——以往的所有《三国演义》版本,甚至包括伯俊兄自己推出的《校理本三国演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的超越,这就很值得读者括目了。

它超越在何处?先从“校”这一方面说:

这部《三国演义》纠正了已往各种《三国演义》本文中的许许多多技术性错误。这类错误产生的原因,很难几句话说清,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自身(包括说书艺人、写定者罗贯中),比如说,说书艺人知识局限,使得小说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出现错误,而罗贯中写定时,或因为某种疏忽,让这些错误遗存于文本之中,或亦因某种局限而出现新的错误。

沈伯俊先生

二是传播过程中抄录者的失误、刊刻者的舛讹。沈伯俊兄把它们都称之为“技术性错误”。

要纠错,纠错者必然比犯错的人高明。一般人总这样认为,这是极为肤浅看法。罗贯中是伟大的作家,李卓吾(叶昼)、钟伯敬、毛纶毛宗岗父子等都是有名的《三国演义》评论家。

我们当然不会简单地拿伯俊与他们比拟,说他比他们高明。但我们又不能不说,伯俊兄确实在某个方面,某个问题上要比他们高明一些、细心一些。“百密一疏,在所不免”嘛。李贽等也不例外。

当代学者对于《三国演义》某种版本底本的错误,也多有校正,他们在这方面亦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我又要说,迄今为止,没有谁的本子比得上伯俊兄这个本子纠错的全面深刻。

这固然亦不能说,伯俊兄比其他当代的《三国演义》整理校点者高明,但我又要说,这最少也说明,伯俊兄在对待《三国演义》纠错这个课题上更加细心,更加耐心,更加认真。

《三国演义》,沈伯俊校理,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那么伯俊兄究竟纠正了《三国演义》中哪些错误呢?

第一,关于人物名号、身份、关系等方面

一是人名错讹。如第五回,陈留孝廉卫弘资助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卫弘”被纠正为“卫兹”;又如第六十五回,刘备任用刘璋旧部庞义,“庞义”被纠正为“庞羲”,等等。

二是人物字号舛讹。比如张飞本字“益德”,《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亦作“益德”,毛本却改为“翼德”,大约以为“翼德”比“益德”更贴合“飞”这个名,亦更能体现其辅佐玄德之义。伯俊兄将其改回为“益德”,以副历史的真实。

此外还有人物身份错讹、人物关系的错讹、人物彼此混淆等等,这部《三国演义》都一一作了纠正,不赘言。

第二,地理错误。

此本所纠正的地理错误有八种类型:政区概念错误、大小地名混淆、误用后代地名、古今地名混用、方位错乱、地名误植、地名混位、地名文字错讹。

这是沈伯俊先生很喜欢的一张照片,用作自己的微信头像。

拿误用后代地名一点来说吧:第一回,小说写关云长是“河东解良人”。“解良”即“解梁”,系金代地名,此本更作“河东解(县)人”;第二回,写“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 ,“代州”系隋代地名,此本更作“往代郡”等等。

再如对古今地名混用作了纠正。比如第二回有“定州中山府安喜县”一语,“定州”系北魏地名,“中山府”系北宋地名,二者实为一地,“安喜”则系汉代县名,此本更改作“冀州中山国安喜县”;第五回称“德州平原县”,“德州”系隋代地名,“平原县”则系汉代地名,此本改作“青州平原县”,等等等等。

特别是值得一提的是,对方位错乱的纠正。比如小说第五十七回将耒阳写成在江陵“东北一百三十里”的地方、第六十四回小说又写益州的张鲁以为“西可以吞益州”,前者不仅方向错误,将东南写成东北,里程也大幅缩水;后者益州本在汉中之南,如何“西”吞?

细心的读者读到这里,能不疑心?此本纠正了这些错误,也就免除了读者阅读时产生怀疑的可能性。

《沈伯俊说三国》,沈伯俊著,中华书局2005年版。

此外还有“职官错误”、“历法错误”等等,伯俊兄皆一一予以纠正。

也许有人会认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小说家言不必,也不能处处较真。这样做是不是混淆了“文”与“史”的界限,会不会把“小说”当成历史,像有人借空城计是张冠李戴贬抑《三国演义》?

关于这一点,我不能不多说两句。“技术性错误”与为了塑造人物有意张冠李戴完全不同。

此书第五回,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情节,明显是“张冠李戴”,这部《三国演义》校评本就不仅没有改,而且在总评中还特意指出:“历史上斩华雄本系孙坚的功劳”,“《三国演义》对史实作了较大的改进”,把这功劳移置在关羽头上,“使之成为表现关羽赫赫武功的第一个重要情节”,并且称赞道:“这一情节堪称《三国演义》中艺术成就最高的篇章之一,历来脍炙人口”。

沈伯俊先生微信中为《本命年生日有感》所配照片

看得出,在伯俊兄的的心中,这虚构情节的“张冠李戴”,与“技术性错误”,界线是十分清楚的,混淆“文”“史”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而且《三国演义》毕竟是讲史类小说,与其他的小说,甚至《水浒传》的性质都很不相同。纠正类似上面我提到的一些“技术性错误”,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伯俊兄是直接改正正文,一般读者读来,并无“干嗝”之感。改正之处与改正的依据,后面又列表说明,研究者,即使是《三国演义》版本研究者,也可放心使用。

从此书后面的“《三国演义》技术性错误校正一览表”可以看出,所纠之错,多达九百三十四处。要找出这么多的错误,要寻出纠正这么多错误的依据,得下多大的功夫!

其次,从“评”这一方面说。

此书之评,分“总评”“夹评”和“尾评”。评语综括了伯俊兄对《三国演义》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的所有看法。

《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关键在于它能给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以及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以不同的审美感受。李卓吾(叶昼)眼中的《三国演义》与钟伯敬眼中的《三国演义》不一样,毛纶、毛宗岗父子眼中的此书又与李、钟二人迥然有别;自然,他们对此书的看法或曰感悟也有相类、相同的地方。

伯俊兄对此书的看法实亦不离上述的与前人当代人相类相同,判然有别两端,用当今的话说,是对前人有发展亦有继承,于今人有借鉴,亦有分歧。

读此书的评语,最大的感触是伯俊兄是用当代的意识在观照《三国演义》,理性辩证地论其成就,评其不足,努力阐发其对后人的种种启示。

从思想内涵说。伯俊兄指出《三国演义》的主题概括起来只是两句话:“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这种看法,贯串于此书的许许多多总评、夹评、尾评之中。

2016年4月70寿辰于百花潭公园

比如小说的最后一回总评指出:三分归晋“艺术的表现了三分归晋的必然性”,尽管罗贯中对于司马昭、司马炎父子的“残忍、奸诈时时予以贬斥,然而对于他们完成统一大业的功绩,却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一语的夹评中写道:“经过漫长而曲折的斗争,三国终于归一,全国的重新统一终于实现。行文至此,罗贯中已无法抑制欣喜之情。”

至于“歌颂忠义英雄”的评语,在这部书中更是随处可见,略举数端:

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于“我三人结为兄弟”一语下夹批云:“桃园结义乃书中一大关目”,赞云:“桃花灿若红霞,英雄豪气干云,千载之下,犹令人怦然心动”。

   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总评”云:这故事有力地表现了关羽的“忠贞之节和所向披靡的义勇之概”。甚至指出,“曹操器重关羽而让其复归旧主,实为难能可贵”。因为曹操亦被关羽的忠义折服了!

《三国漫话》,沈伯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第九十一回“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语之下“夹评”云:“诸葛亮日理万机,不避艰险,始终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其赤胆忠心都足以光昭日月,垂范后世。”

而《三国演义》“六出祁山”的许许多多故事,则既有罗贯中对国家统一的向往,又是他尽力“歌颂忠义英雄”的明证。伯俊兄所言,此书的“主旨莫过于此”有理有据。

伯俊兄还说过:《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书中关于这内涵的评论,举不胜举,单举其“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中与政治军事有关的几处评论说一说吧。

小说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总评”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塑造成为一个全能的智慧的化身”,此一回主要展现的“诸葛亮的雄辩才能”。“尾评”则指出,读着“舌战群儒”“这一段音调铿锵的辩词,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沈伯俊先生微信最后发出的一条消息

小说第四十五回“总评”则说:“‘在赤壁之战’这一情节中,罗贯中着力突出的是‘人谋’”:一方面是“周瑜诸葛亮的互逞才思,面对面的反复较量”,一方面是周瑜诸葛亮与曹操的“隔江斗智”,而“《群英会蒋干中计》便是作者为此精心设计的一个扣人心弦的情节”。

《三国演义》展现中华智慧的地方很多,评语阐发这智慧的地方亦随手可拾,这里不赘言。要说明一点的是奸猾使诈,也是一种“智慧”,有人甚至由此延展出所谓的“厚黑学”。

伯俊兄对此痛加斥责,在此书的《前言》中,特意加了一段,阐释《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道”和“术”关系处理的文字,指出“《三国演义》写谋略具有鲜明的道德倾向,而以民本思想为准绳”,对于不义之徒使用的害国残民之术,罗贯中“总是加以揭露和批判”。

伯俊兄的这种观点,在此书的批评中,尤其是在对此书人物形象的评论中,多有阐发。

《三国演义大辞典》,沈伯俊、谭良啸编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

对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诸如情节结构艺术、特别是人物塑造艺术,伯俊兄都给予了高度的但又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与分析。别的不多说,单讲讲他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分析评论。

一些学者总认为罗贯中尊刘贬曹,曹操只是个奸诈小人。伯俊兄则不这样看。读着伯俊兄对曹操形象的批评,我更有一种知音之感。

我也曾经写过一篇论曹操的文章——《“超世之杰”与“卑猥小人”的奇妙统一》;读着伯俊兄对曹操的评论,我亦颇觉惭愧,伯俊兄的论述比我的深刻多了。不过这评论散置在《三国演义》全书之中,需要读者慧眼观看,慧心领会。

伯俊兄有斋曰“诚恒”。诚恒二字,是伯俊兄为学的形象写照。这部《三国演义》校评本正是他治学“诚恒”——凝四十年心血,实实在在纠错,公允平正述评的著作。这“诚恒”二字,也是伯俊兄待人诚恳,诚实、诚信,久而不变的形象写照。

沈伯俊先生遗著

伯俊兄是我的挚友之一。获知他仙逝消息之时,我脑子一片空白,老伴要我写点文字悼念挚友,安慰亲人,我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如今读着他的遗文,不觉又悲从中来。

这部沈伯俊校评《三国演义》面世,四十年心血没有白费,悲痛之余,我又觉得高兴。伯俊兄在天之灵有知,亦当感到欣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