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明:打渔杀家(《水浒璅语》之十五)

 古代小说网 2020-11-29

《打渔杀家》这个戏是秦腔和京剧的名篇,因为在旧时候脍炙人口,所以评论家里的老先生们都不屑于介绍它的情节。

蒋采蘋绘《打渔杀家》

但时值今日,读《水浒传》原文的尚少,听评书、看戏的间或有之,对于《打渔杀家》这一出好剧知道的也寥寥了。甚至各大网站的百科词条里都写着这部戏改编自《水浒后传》,其实除了剧情中借用了《后传》里丁自燮的人名并改作“丁士燮”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故事跟《后传》相同。

《后传》的开篇便是阮小七跟随邹润、孙立兄弟去登云山落草,但《打渔杀家》的故事里,他出场则是一个化名萧恩的渔夫,并且有一个女儿名叫萧桂英。

故事始于萧恩打渔时获得了一颗宝珠,名唤“庆顶珠”,顶在头上入水,可以避水开路。这颗庆顶珠后来成为桂英与花荣之子花逢春的订亲信物。一年因天旱水浅,鱼不上网,欠下了乡宦丁士燮的渔税银子,丁士燮遣恶奴丁郎前去催讨,却又被萧恩好友,水泊英雄混江龙李俊和江水侠士卷毛虎倪荣撞见,而人心下甚为不平,将丁郎顶撞了回去。

丁士燮闻讯怒不可遏,派教师爷率一干打手至萧家强行索银,周旋不成,大打出手,萧恩怒将来人打得落花流水。

中国京剧院《打渔杀家》剧照

萧恩自恃有理,抢先至官府报案,不知县令吕子球贪赃枉法,早就与丁士燮沆瀣一气,反诬萧恩抗税不交,杖责四十大板后赶出公门,并且要求他连夜过江向丁士燮赔罪。萧恩决心将丁士燮杀掉,女儿桂英也要陪同。萧恩准许了女儿的请求,但是要求她事后到夫家避难。

是夜,父女二人以献宝珠为名,闯入丁府,杀了丁士燮全家。至于结局,有的说萧恩远投他乡而去,有的说萧恩自尽,萧桂英与花逢春完婚。

《水浒后传》和《打渔杀家》都以阮小七为起笔。

第一是因为阮小七是性情中人,吴用劝三阮参与智取生辰纲时,阮小七便说:“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开眉展眼。”

此后随晁盖、吴用上梁山、劫法场、诱使卢俊义下水,成了重要的水军头目。虽然他身穿方腊的皇袍看上去对死去的两位哥哥没什么情义,但考察作者的本心,作者并非想写他无情,而是写他将天子、皇位都看成儿嬉。

孙忠会绘阮小七

第二是阮小七是水泊梁山的幸存者,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则是当时梁山第一批领袖王伦、杜迁、宋万、朱贵、林冲早已物故,阮小七是第二批梁上领袖也就是七星聚义里除了公孙胜之外的唯一幸存者,但公孙胜久已超然物外,不复涉足江湖,所以阮小七就成了梁山历史的唯一代表,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寄托“忠义”的对象。

二则他是阮氏三雄里唯一的幸存者,是家中幸存保留的独苗,这种悲剧的示范意义便更有象征意味。

第三是阮小七是梁山群雄接受招安后唯一一个复职为民、没有出家且没有财产积蓄的,所以他在之后的路应该比其他梁山幸存者更为艰难。而且也正因为他的平民身份,才可以以事后的时间、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梁山为之奋斗的江山和朝廷,重新评估这个社会的进步与苦难。

连环画《阮氏三雄》

对于《水浒》的续作者而言,阮小七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视角,他更像我们——酣畅淋漓地读完《水浒传》后却对我们周遭的一切无可奈何。

实际上,三阮在刚出场的时候也没有打算对周遭的一切进行抗争,阮小五对吴用说道:“教授不知,在先这梁山泊是我弟兄们的衣饭碗,如今绝不敢去。”

而吴用则以此为起头,利用了阮氏兄弟“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的抱怨,给他们勾勒了跟着晁盖和自己的前景,对他们许诺“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所以吴用与三阮一边是“正好用计”“我且慢慢地诱他”,一边是“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一边是心怀残忍、用心阴险,一边是光明磊落,大义凛然;一边是做什么说什么,一边是想什么说什么;一边要达到目的,一边要达到理想;一边要一心利用人,一边要一心结交人。

所以阮氏三雄没有头脑,只能为吴用所利用,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只能沦为吴用的工具——所以孔子认为做人要有规范,行事要有原则,“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一言以蔽之:做人必须要有理智作为灵魂!

电影《阮氏三雄》海报

很可惜地说一句,阮氏兄弟没有这样的灵魂,所以他们只是壮士,不是义士。他们只是感恩于个人之小义,却没有自己衡量是非的标准。感恩于小义的人,常常感恩于人,受雇于人,食人之禄,死人之事。

像历史上的刺客专诸、聂政、要离、豫让、荆轲都是如此,无论作家怎么用自己的笔把他们的事迹写的让让后人感动,但他们受雇于人是改变不了的事实。

所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时毫不客气地评价荆轲是被燕丹“豢养”的,无他,拿人钱财为人消灾,不管是为了钱还是为了钱后面的“义”,都没有改变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白白为人送死的这个事实。

阮氏兄弟更为可悲的地方在于,他们在晁盖活着的时候尚且能被晁盖以“义”对待,晁盖死后他们只能像政治遗产一般被吴用继承。例如在招安问题上,阮小七的立场就不是不明显,在具体问题上没有太多的话,只是无原则地跟吴用站在一起,在吴用的利用下偷换御酒,稀里糊涂地反对招安。

年画《打渔杀家》

而一旦真的招安,也是无原则地跟着吴用、宋江走下去。他的原则是有恩必报,有仇必复,用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反过来去对待那个人。他比林冲更血性,比武松更柔软。所以《打渔杀家》中那个萧恩忍而再忍,忍无可忍的动手是我们可以理解的,这是阮小七的一贯。

《打渔杀家》这一出戏,作者感慨的是剥削与反抗的现实。梁山群雄曾经所做出的努力都是竹篮之水、未满先空。

《水浒》的结局:阮小七带了老母回到石碣村,年六十,无疾而终;李俊带了童威童猛及倪荣、费保一干朋友,渡到暹罗建立了一世王朝。

《水浒后传》的结局:阮小七跟着李俊到了海外,李俊继承了国主之位,活了一百二十岁,阮小七也得以以终天年。

《打渔杀家》的结局:萧恩杀了丁士燮一家远投他乡,李俊、倪荣毅然赤脚行地,做着江湖生意。《打渔杀家》的结尾或许很残酷,但是它很现实。

杨家埠木版年画《打渔杀家》

《打渔杀家》:

萧恩还是阮小七。

社会还是《水浒》的那个社会。

梁山群英的奋斗换来的只有徒劳。

只有弥漫漂泊的红殷殷的血水。

只有一个关于忠,关于义,关于天下和黎民的不朽传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