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晓河: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动“三农”全面发展 |《三农大家谈》第3季第2期

 刘政人性本恶 2020-11-29

记者: “十四五” 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之后的第一个 五 年规划 , 在 这个 规划期内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会进入 1 万美元的区间 , 国内外的发展环境也会有很多变化 。 这些会对我们的“三农”工作产生哪些有利影响 ?

马晓河:

第一,人均国民收入进入1万美元区间以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换都会加快,这将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日本、韩国等经济体当年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特别是到离高收入国家门槛值20%左右的时候,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农业都有利。

第二,科技革命推动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时期世界的第四次产业技术革命将会进一步加快。第一次是以蒸汽机为主的产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化;第二次是电力革命带来电气化;第三次是计算机带来自动化;本次产业技术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技术的产业技术革命为中心,带来了 融合、 渗透、 跨界等特点。 这次农业现代化可以直接利用现代技术实行智能化农业 、 数字农业等 跨越式发展。

第三,城市化的推进。 到2025年,我国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将跌至5亿以下,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跨越。 农村的劳动力会低于2亿。 这样农村的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条件要比现在好一点,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可能会相对提高。

第四,乡村振兴规划将要完成。 我们布局了82项工程行动计划,都要在2022年实施完成。届时 会布局安排配置一批资源,有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耕地每年要增加8000万亩,到2025年达到10亿亩地。现有 耕地中将会有一半以上是高产、高标准农田。 机械化率等也会提高。

以上四点可以总结为未来“十四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记者:

“十四五”期间这些变化会对我国的“三农”工作发展带来哪些挑战?

马晓河:

挑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的新冠病毒疫情引起了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经济增长率降低,首先带来的是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压力加大,这给我们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带来了压力。因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我们这82项工程都是需要资金保障的。

第二,当前的国际环境给我们的农村劳动力方面带来影响。现在普遍国际需求萎缩下降,引起对中国的中低端产业的产品需求下降。 印度、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国家大力发展中端制造业,吸引我们的一些中低端制造业转移。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以及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 发 展中高端制造业营商环境优秀,技术比较优势 明显,对 我们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形成 高端挤压。 几个方面 造成农民的就业空间受到影响。

第三,城镇化方面的影响。现在的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当年从中高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迈进的时候,在中高收入阶段城市化步伐最快。但是现在中国出现一个情况,在中高收入阶段的末期,中国的城镇化率提前降低。这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在放慢,不利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步伐,不利于提高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

最后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农民收入可能会在“十四五”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增速会进一步放慢。第二,城乡的绝对差距还会扩大,甚至农村内部群体的收入差距缩小、改善困难增加。

我们现在需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格局。新格局里边消费是个大的引领因素,如果农民减少消费,农民收入慢于城市,农村内部高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后用于储蓄的比例高,低收入人群增加收入后用于消费的比例高,都不利于经济良性发展。

记者:

宏观环境的变化会促使发展战略做出相应变化。“十四五”期间“三农”发展在顶层设计这一块应该做出哪些改变呢?

马晓河:

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循环表现为生产、消费、流通等方面。一个更重要的循环就是城乡循环。城市跟农村要循环起来,双循环里边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收入。“十四五”时期农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要实行双循环和扩大内需战略,必须把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放在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实现三加战略。

第一,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第二,加快推进城镇化,用城镇化来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上建群,中构圈,下强底、扩底。 宏观上要构造中国几大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发展带动城市化; 中间部分城市群跟小城镇之间构筑都市圈,实现圈内一体化、均等化; 靠近大城市群都市圈的,拥有一定人口的行政村应按照城镇建设,自然而然地发展成小城镇,形成扩底。

放宽放开除了 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四个 特大城市以外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的户口限制。建立公共成本分摊机制。 凡是对劳动力跨区在全国流动有利的,公共成本应由中央承担。 凡是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有利的,道路、保障房等建设由地方承担。 责任要更明确。

第三,加快体制改革。城镇化速度、土地制度改革、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等都需要加快。

记者:

现在经济内循环是一个热门词汇,大家都知道农民增收大大有利于经济内循环,农民增收面临着哪些困境,又应该如何破局?

马晓河:

农民收入受以下因素制约:

第一,农本。农业生产成本提高,收益下降,影响农民的就业性收入,即经营性收入。

第二,进城打工,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困难越来越大。 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跟城里人相比,空间相对较小。 土地、集体所有财产收益目前还有很多制约因素 。我建议在“十四五”甚至到“十五五”,就是今后5-10年设一个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利用10年把农民的收入翻一番。这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推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要通过科技革命、新技术创新,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益。

还有一个农业的战略需要调整,今后中国农业发展在比较优势下降情况下,我们应该发展什么?大力推进高附加价值农业,比如推广优质化的、高质量的粮食。我们跟美国等国家实行差异化战略,它是规模经营,农本比较优势高,我们不跟它正面竞争,我们搞优质的。你种土豆,我种樱桃,你发展大田,我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差异化来提高农业收益。

第三,培养农民的农业技能、进城务工人员非农产业技能等等,提升他们改变身份、增加收入的能力。

最后一个就是扶贫,绝对贫困人口消失以后,应该部署一套全面系统的政策,让 农民中的一些中低收入人群 通过产业、社会保障、移民等方面的扶贫政策,继续增加收入。

记者:

站在纵向的角度,农民增收是肯定能够得到保证的。但是从横向的角度看,农民群体在增收,其他群体也在增收,甚至比他快,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怎么办?

马晓河:

差距越来越大,从发达国家看,他们都是通过转移支付,征收高收入群体的税收来进行调节——提低、扩中、调高。调高,要把高的那部分通过税收来转移一下,让收入过低的有保障。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以后,特别是今后几年跨上高速阶段以后,应该在中低收入人群方面加大支持。

记者:

在深化改革时期,“三农”领域也面临很多改革,比如承包地、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改革。您认为应该如何创新承包地、宅基地的使用方式,让土地要素更多地参与分配?

马晓河:

中国的土地制度在农村应该是分以下几部分:

第一,农用地的征收。

农民的公益性征地要缩小范围,不能搭车。不能说这一片开发有公益性,有非公益性,全是按照公益性征地征走了。农用地的征收价格一定要按照市场价格。不能说公益性就降低价格,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商品价格按照当地的市场价格征收。

第二,农村的建设用地入市。

农村的建设用地 大方向是要跟城市国有土地一样经过法律程序批准以后,直接进入一级市场,公平竞争。价格多少?怎么收益分配?市场上卖给谁?农民的地,真正让农民说了算,这才是土地所有权的真正含义。 农民集体土地是 村长说了算还是村民说了算 ,需要一个集体的表 决问题,但 总 体方向不能 模糊。

第三,宅基地的流转。

宅基地及其建筑物下一步应该跨社区流动。 应该加快试点,允许渐进式改革,下一步要扩大流动范围,让它变成真正的可流动的商品。

我认为农村的三权分置改革下一步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明晰土地的所有权归属,是落在村,落在队,还是落在哪儿。

第二,稳定承包权,按照土地证、使用证、土地承包证等落户。承包权要实行人格化,落到人的头上,确权颁证要人格化。

第三,放活经营权。按照市场原则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进行流转。

三权,三块地改革的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

记者:

当前世界正在掀起一场产业技术革命,也促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出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你认为应该如何把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现状问题,探索哪些发展政策?

马晓河:

农村产业融合是由 技术进步和 制度创新引起的。 农村产业 融合的形态不是陡然出现的。 过去叫农业产业化,发展到高级形态叫产业融合,可以分成四类模式。

第一,延伸型。农业产业在 产前、产中、产后进行 延伸。农村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延伸起来就实现了融合和一体化。

第二,跨界型。比如农业和旅游业、农业和生态的跨界融合。

第三,交叉型。比如农业和工业的交叉融合。

第四,渗透型。技术变迁渗透进农村产业,发生了融合。从日本、韩国的经验看,农村的产业融合,单单在农村内部融合,恐怕还是个初级阶段。从长远看,它的融合要跨区、跨城乡在一个市场半径内发展融合。

从政策层面看,产业融合要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农村管理体制的改革要适应产业融合。

第二,要支持培育一些新型主体。

第三,要关注一些新业态、新模式。比如对电子商务、智能化、旅游业、康养业、生态特色产业等要给予支持。

第四,关注利益机制,融合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农民应该直接参与、分配、共享收益。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产业融合的政策框架,比如现在一头猪赚2000块钱,农民想 在耕地上建高楼 ,实现楼房养猪、立体养猪。但是规划中高楼是固定建设,耕地不能建高楼,占了农业用地了。所以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节目介绍

由农民日报社策划的访谈类节目《三农大家谈》,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邀请“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专业、深入的解析,既俯瞰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布局,又从小切口展开剖析“三农”问题,有温度,有深度。

该片第三季每期分两至三集。节目于每周三在中国农网、“三农号”客户端、农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送,腾讯新闻、腾讯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同步播出。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总监制:何兰生

监制:江娜

制片: 杜兰萍

记者:柯利刚

编导:朱瑞

设计:崔鹏家

包装:付小桐

配音:朱瑞

摄像:许嘉秋 马云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