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茶阳镇

 忆茶阳风物 2020-11-30

  ——积极打造特色古镇文化旅游精品,使千年古镇充满生机和活力。

  走进茶阳镇,既可寻觅到明嘉靖年间建的大埔老县城遗址、广东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父子进士”石牌坊、古城墙、西湖大夫第等古迹,又可细细品味城隍庙、关岳庙、孔庙等文物景观的神韵,还可领略到粤东最大的骑楼群、邹鲁故居、茶阳钟楼、学前街百货大楼等传统建筑的独特风采。

  茶阳镇于1985年被列为大埔县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茶阳古街、甜祝、高乾自然村被大埔县委、县政府列为古街区、古村落保护;2011年,群丰村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2年,茶阳镇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茶阳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茶阳镇位于粤闽两省三县交界处,是粤闽两省三县十二个乡镇的重要贸易集散地,是广东省首批中心镇之一。省道S221、出省道线S332线和梅坎铁路贯穿全镇,是龙汀、潮汕交通枢纽。据史料记载,从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茶阳镇设为义招县,公元607年为万川县,公元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设置为大埔县县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直至1961年县治方迁往湖寮镇。境内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一、人文景观

  1、丝纶世美“父子进士”石牌坊

  茶阳丝纶世美牌坊位于茶阳镇学前街,坐南向北,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为纪念当时父子进士任江西按察副使饶相与任中书舍人的饶与龄所建。该牌坊为花岗岩石质地,石顶附件、石凿件迭架而成,高12.5米,总面宽10.1米,总进深5.3米,三间五楼石牌坊,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亭盖下有雕刻“双龙腾云”匾,双面阴刻“恩荣”两字,有人物石雕匾六块,中间一石牌匾正反面阴刻“丝纶世美”、“父子进士”,底层石梁有浮雕。整个牌坊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是石雕艺术、石料建筑的珍品。“文革”期间被破坏涂抹,1982年至今经多次组织人力洗刷修茸,现已恢复原貌,对研究明代石牌坊建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1989年6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943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共计47处),“父子进士牌坊”已入选。

  2、明代古城墙

  位于茶阳镇的明代古城墙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现存城墙南北走向,长1544米,高5.1米,上宽2.7米,下宽3.6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城墙内外层用火砖砌面,腹以下沙石土夯实,整座城墙设有垛堞996个,东、西、北各设一城门,东日朝阳、西日通津、北日拱辰,由于历史久远,多年失修,现仅存东向朝阳门及350米长的残缺城墙。1985年4月,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3、关岳庙

  茶阳民间庙会成为一种客家传统文化,位于学前街的有着近四百年历史的关岳庙,香火鼎盛。“关岳出巡”是指关羽和岳飞的出巡,是茶阳镇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民俗活动。据相关文字记载,茶阳镇关岳庙肇建自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一六一五年),庙内供奉着关羽和岳飞,信众云集,香火鼎盛。此庙于2008年重新修葺。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关岳的故事,关羽和岳飞一直是茶阳人崇拜的忠义化身。

  4、茶阳镇府古榕

  古榕栽植至今有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大埔设县治于茶阳,三年后由首任知县欧淮亲自栽植至今。

  该树胸径七米,高二十余米,浓荫翠盖二十五米。古榕苍翠欲滴,成为茶阳一景,镇之荣耀。

  5、宋郑丞相萧氏夫人墓

  南宋左丞相清之郑公小萧氏夫人(1179-1255),享年76岁,墓葬于茶阳太宁村棋子隔,裔孙分布闽粤赣川桂台及港澳、东南亚各地。该墓已七百余年,坐东南向西北,系宋朝名师卜葬,历时三年。墓名曰:“白鹤衔尸”,雅称为“白鹤衔书”。墓碑正文阴刻“荥阳始祖宋宰相清之公嫡室诰封淑人萧氏大娘之墓。”

  1981年农历正月廿二日,闽粤两省宗亲兴工整修,于同年二月廿二日竣工,两省裔孙一千八百多人参加圆坟祭祖庆典。

  6、鹤鼎神泉

  茶阳名山甚多。鹤鼎山位于茶阳镇东南,古时森林茂密,山谷清幽,涧岩深邃,径道迂回。名山钟灵秀。鹤鼎山早在一千多年前就为众人所瞩目,山麓有异人开凿清泉井,泉水澄清照人,凉爽可口,称誉至今。

  7、石上盘榕

  古榕“石上盘榕”位于茶阳镇恋墩村,该树有400多年的生长历史,长势奇特,整个树干生长在一块约3米高的巨石上,树干粗大,需5人合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其根沿巨石四周扎入地面,好象巨龙盘绕,因此又有“石上盘龙”之雅称。

  8、茶阳天褒节孝牌坊

  茶阳天褒节孝牌坊位于茶阳镇学前街,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年间大埔知县为旌表百侯侯北九世妇萧以继之妻、萧日宁之母邬氏(谥端俭),兴建的节孝牌坊。明万历丙午(1606年)萧日宁出世时,其父萧以继已逝世二个月,其母邬氏年仅二十二岁。当时邬氏除喂养刚出世的日宁外,还喂养以继前妻所生一女,从兄过继的儿子日安,弱小女子一个人抚养三个年幼的孩子可谓千辛万苦。后来日安生三子,日宁生五子。日宁长子翱材顺治辛卯(1651年)乡试登亚魁(即举人第二名),顺治戊戌(1658年)登进士,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出宰巴陵(巴陵今为湖南岳阳市,即到巴陵当知县)。翱材是清朝大埔首位进士。邬氏一孙女、日宁女儿名润,嫁侯南杨仕薰,其中一子叫杨之徐,是百侯有名的一腹三翰院之父。如无邬氏千辛万苦抚育儿女,抚养杨之徐之母,可能就没有“一腹三翰院”的美谈。邬氏是成就科举盛事的功臣,是大埔客家妇女的杰出代表。由于邬氏内外裔孙有萧翱材、萧宸捷、杨之徐、杨缵绪、杨黼时、杨演时等多名进士,且居官清正廉洁,学问人品皆好,人材辈出,名扬大埔,光照后人。这些都是邬氏矢志守寡,艰苦抚育儿女和教育有方的结果。为激励后人,表彰邬氏,大埔知县将此情逐级上报,于乾隆己未(1739年)三月署理巡抚都察院批文到县,并发给建牌坊金三十两,于当年八月十九日此坊告成。整个牌坊结构简洁大方,具有客家地方特色。它对研究清代大埔县牌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二、古巷名居

  1、老城古宅

  茶阳自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到1961年都作县城,人文积淀深厚,名居、古巷、古宅众多。而这些古老民居,根据不同地势和肇建者身份地位等因素,建筑特色也各有千秋,异彩纷呈。

  从外观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奇,奇在背倚金山的老屋大多构筑“下山虎”形态,即上堂稍高前堂较低,正门朝北;地势平坦的老屋则朝东,或瞰河;二是大,大在许多老屋占地面积几百平米以上,近观门楼能给人以堂皇、厚重的感觉;三是精,精于彩绘、穿凿、雕镂。老屋正身外墙、檐边的彩绘精美,色泽艳丽,画面有姜公钓鱼、麒麟献瑞等图案;大门前廊或上下厅与厢房连接处的斗拱、托料、骑仝以及厅堂屏风,不乏古色古香的雕龙刻凤,寓如意吉祥,桂子兰孙;四是显,即显耀地位、功名、荣誉。大门坪左右两边多有放置石狮,竖设石质“桅杆硖”,石硖刻有本家于某年中某科进士;若成名者多的,则“桅杆硖”也竖得多,颇显当年屋主气派。

  2、古朴俊美的茶阳老街

  古镇茶阳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河流和陆路交通便利,曾造就了茶阳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繁华盛世。

  老街建筑至今还保存着传统样式,商铺鳞次栉比,房屋属砖木结构,黑瓦灰墙,木板骑楼,杉木铺面,处处显露出古朴情韵。老街店面样式既有原来的杉木铺栅,也有高大雄伟的西式风格,历经沧桑而商铺楼宇保存的还十分完好。这里有粤东最大的骑楼群,始建于明清时代,风格独特,全长一千多米,共有店铺700多间,现有居住人口2200多人。

  3、旋庐

  旋庐位于茶阳镇大华路,始建于1936年,历时三年方竣工,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1556平方米,图纸设计者为一揭阳籍的留日建筑设计师。旋庐外墙及装饰采取当时流行的西洋骑楼风格,内部木质门窗和屏风则为中国传统雕花工艺。旋庐总体构造坚固,尤其是对底层及楼面结构进行过特殊设计和建造,使之可作战时“防空洞”使用。其时建筑所需的红毛泥(水泥)等原材料,则全部从南洋采购。旋庐是中国同盟会早期会员、马来西亚华侨富商何阳生先生所建。何阳生,又名旋美,祖籍大埔县大麻镇,1881年12月22日出生于大埔县茶阳镇。何阳生筹建旋庐之际,国民党元老之一、中山大学第一任校长、作为茶阳老乡的邹鲁特题写楼名“旋庐”二字,作为贺礼以赠。

  4、邹鲁祖居------敬爱堂

  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祖居——敬爱堂位于茶阳镇长治仁厚村,建于清代。坐西向东,背靠蜈蚣山,面向仁厚村。敬爱堂一正四横,为土木结构。正屋有房间18个,两旁横屋共有房间24个,建筑面积1352平方米,占地面积1584平方米。正门前方20米竖有5支石华表,为清道光年间和民国年间所竖,这些石华表记载着邹氏祖先光辉的历史功绩。

  邹鲁祖居有三奇,一是在季节更换期间,每年都有几天初升的太阳直射上厅中央,形成“蜈蚣吐珠”的图像。二是屋后花台坎边郁郁葱葱的风景林,数百年来没有一片叶子落到屋顶的瓦面上。三是每当深夜,从祖屋上空远望有一道非常亮的白色光环。这三奇使整个建筑披上神秘面纱,吸引许多专家学者前去探秘。

  5、客家传统民居“诒谷堂”

  诒谷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街区城南43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由饶三湖建造。坐东南向西北,总面宽32.67米,总进深40.71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三进院落二横,屋背靠金山。中厅栋梁有皇帝赐刻金龙一条,雕刻工艺精湛,有较高研究价值。该堂对研究清代当地堂屋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诒谷堂的饶庆捷是乾隆(1776)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曾参与编修彪炳史册的《四库全书》。

  三、人文艺术

  茶阳客家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城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据2007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茶阳的非遗项目有32项,其中列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民间艺术有花环龙、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狮子舞;传统民俗有元宵灯节、茶阳饶姓迎灯、民间庙会;民间手工技艺有竹具编织、传统客家小吃制作、客家娘酒等18项。

  1、茶阳花环龙

  花环龙原名“软腰龙”,200多年前起源于大埔县茶阳镇下马湖村。花环龙制作独特,藏獒龙头的装饰甚为讲究,突出龙的眼睛和张开的口舌,使之形态逼真,光彩夺目,显得威武雄壮。龙身部分为一节节用篾编扎的圆筒状和一段段用彩色纤维带编扎的竹圈组成。整条龙身可长可短,节数不等,但一般在9至15节之间。花环龙舞的艺术风格主要是舞的优美、飘逸、洒脱,长于向纵、空施展,不拘场地大小,地势高低,可在大场地上也可在小台子上舞,还可以骑在高墙或站在虹桥上往下舞耍,具有浓郁的高山舞风格。主要套路有“双龙抢珠”、“双龙戏珠”、“卧龙圆场”、“盘龙”、“穿花”等。舞到高潮时,整条龙抡成一连串的圆圈,宛如几个美丽的大花环在不停地滚动,故称“花环龙”。

  1998年12月茶阳镇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2000年5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已成为大埔重大庆典活动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文艺表演节目之一。

  2、舞狮

  舞狮是茶阳民众喜爱的传统节日活动之一,植根于民间武术。重大喜庆和传统节日,狮队会到各家各户拜年,进行舞狮及武术表演,直至元宵佳节后才收锣。

  民国时期,建立狮队的较著名的有茶阳镇广陵村、角庵自宜埔村、花窗湖塘村等。舞狮的有单人狮、双人狮之分,道具有猴子、弥勒面具、破扇、拂尘扫;器械有双刀、铁尺、耙头、双钩、棍、藤牌等18般武器,乐器有鼓、锣、钹。

  3、广东汉乐

  大埔是享誉海内外的“汉乐之乡”。汉乐在大埔流行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有“中州古韵”、“客家音乐”等称谓。广东汉乐是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三大乐种是广东音乐、潮乐、汉乐,曾经有多种称谓,汉调音乐、客家音乐等,其命名是1962年羊城音乐花会上正式确认的,广东汉乐大体包括“和弦索”、“清乐”、“锣鼓吹”、“中军班”及“庙堂音乐”五大类别。广东汉乐婉转儒雅,古朴大方,刚存幽雅,柔含高亢是广东汉乐突出的艺术风格。从汉乐曲牌名称看,既有高贵气派的《将军令》、《北进宫》、《朝天子》等,也有典雅清秀具有儒家风范的《出水莲》、《柳叶金》、《琵琶调》、《西厢词》等,还有贴近大众生活的《迎宾客》、《百家春》、《卖杂货》、《嫁好郎》等。汉乐活动在民国时期最兴盛,在那一时期造就了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艺人,如茶阳罗九香、饶从举、饶淑枢等,他们不仅在大埔,而且还把广东汉乐带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方。

  4、民间大锣鼓

  茶阳民间大锣鼓包括“大锣鼓”与“八音锣鼓”两种形式。

  大锣鼓全是打击乐,大鼓一面,马锣四面以上可多至二十余面,大钹一付,铜金(乳锣)一面,还可加小钹一付。每人掌一件。大鼓是领导,起鼓、行锣、句法、节奏变化、煞鼓,全凭鼓手指挥。句法各地不尽相同,但都力求齐整。人数可多可少,便于游行,最见热闹。

  八音锣鼓,即是打击乐加吹奏音乐。打击乐与前例相同,加大碗锣、大锣(大苏锣)。吹奏乐用中唢呐二支、笛子二支,还可加拉、弹乐器。吹奏时,一般打击乐停止,鼓手击轻鼓或敲鼓边指挥,小钹、铜金代板,碗锣依乐句灵活花打,以突出吹奏音乐效果。乐曲中某处乐句须衬托气氛,可加马锣、大钹和大锣,一任鼓手指挥。通常吹奏的乐曲有《过江龙》、《春传》、《百家春》、《进酒》、《画眉跳架》等。

  5、鲤鱼灯舞

  茶阳民众每年春节从正月初一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有“鲤跳龙门”、“鲤鱼会”灯舞等应节民俗活动。这两个活动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

  6、同益国乐社

  清末民初,县治埔城(即茶阳镇)有儒乐爱好者自由组合的演奏活动,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同益国乐社曾解散,1953年又成立“群艺业余汉剧团”,再后发展为“东风汉剧团”。当年同益国乐社的有名乐手(如饶从举、饶淑枢、王光丕、饶碧初等),都成为“广东汉剧团(院)”及福建龙岩地区汉剧团的音乐指导、设计和主要乐师。饶淑枢、饶从举和罗九香还曾赴京参加“全国音乐茶会”,为中央领导们演奏,甚为首都音乐界重视,赢得“岭南奇音”的评价。

  7、民间诗词-----古韵新篇抒情怀

  沁园春·茶阳风物

  古邑名都,百代风流,闽赣北临,又千峰险峻,印江冬雾,骑楼经典,三水流金。茶岭金山,天高风急,朝北斋衙听“帝”音。时晴日,望汀江夹岸,石醜疎林。

  纵前朝事今沉,老院落仍留“王谢”音,仰“丝纶世美”,忧时匡国,邹鲁宿彦,博古通今。“大坝枪声”,彰风遗韵,南国骚坛纵唱吟。看今日,喜古城崛起,政善民钦。

  8、客家传统小吃制作

  茶阳镇传承下来的客家传统手工技艺丰富,客家小吃品种繁多,有笋粄、叶子粄、算盘子、糍粑、牛肉丸等60多种,尤其以企油饼和笋粄等传统手工作坊久富盛名。

  四、红色足迹

  1、大埔县境内第一个革命苏维埃政府

  地处粤闽边陲的高乾自然村是广东省革命老区村庄。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高乾村成立了大埔县境内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埔北乡苏维埃政权。1929年初春,为配合苏维埃政权开展工作,高乾村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了高乾村赤卫队。据相关资料记载,高乾村16户人家出了19位烈士。

  2、全县最早的乡农民协会

  1923年,饶世龙(饶龙昌)、饶伟昌、张高友等进步教师,阅读了同乡饶百我从香港带回来的《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书刊,较早地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们以学校为中心,夜校为阵地,串联先进青年,组织农民协会。饶龙光在太宁农民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被当选为农会主席。他们创办太宁公学,开设平民学校,建立太宁乡自治促进会,调解乡民纠纷,支持农民,处理地主压迫农民的诉讼事件,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太宁农会成为大埔县最早成立的乡农民协会。

  千年古镇,魅力长存。茶阳镇历史悠久,古街、民居保存完整,文物古迹众多,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大埔县在明清和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历年以来,在上级领导、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海内外华人侨胞的关心支持下,我镇紧紧围绕市委“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和县委“低碳经济县、宜居宜业县、人文魅力县、幸福和谐县”发展思路,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兴县”发展理念,结合茶阳实际,打造“粤闽边区具有浓郁风情的千年客家古镇”,以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抓手,把创建工作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科学规划、严格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擦亮“花环龙”、“广东汉乐”等民俗文化品牌、抓好茶阳老街区申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等工作,有效整合本地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客家特色古镇文化旅游精品,使千年古镇充满生机和活力。

  杨孟平、郭斌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