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馬忠文丨《黄輔辰日記》提要

 书目文献 2020-11-30

黄輔辰日記

原題《黄琴塢先生日記稿本》《黄琴塢日記》。(清)黄輔辰撰。稿本暨鈔本。
黄輔辰(一七八九—一八六六),字琴塢,室名小酉山房、戴經堂。貴州貴築人,原籍湖南醴陵。清道光十五年(一八三五)中進士,殿試引見,以主事用,簽分吏部;二十四年(一八四四),補文選司主事;三十年(一八五〇),升驗封司員外郎,旋遷考功司掌印郎中。清咸豐二年(一八五二),京察一等,截取繁缺知府,三年分發山西候補。旋乞假回籍。當時貴州有土司叛亂,匪患嚴重。黄輔辰回籍後聯絡鄉紳,協助官軍,安撫清水江四周苗民,辦保甲、團練;又勸諭商民籌建義倉,以備不時之需。因盡心鄉梓安寧,貴州巡撫蔣蔚遠上奏請優敘,奉特旨仍發往山西,以道員用。六年(一八五六)十月至山西,署冀寧道,加鹽運使銜。九年(一八五九),直隸總督恒福奏調防務差遣,因部議未允,不久,與子彭年同往四川,入總督駱秉章幕。時任四川布政使劉蓉,不久升署陝西巡撫,因回民起義影響,陝西土地荒蕪,特調黄輔辰前往三秦,主持屯田事宜。輔辰抵陝後,制定章程,招徠客民,授以土地,薄其租,六年届滿,則給其券,使世其業,可傳子孫。數年間墾田達十八萬畝,據稱“招民認墾接濟軍食,西北軍需有賴於此”。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授鳳邠鹽法道,同年十一月病逝,經陝西巡撫劉蓉奏請,命祀陝西名宦祠,事迹宣付史館。子黄彭年,字子壽,號陶樓,道光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至江蘇布政使、湖北布政使。黄輔辰、黄彭年父子皆爲循吏,列入《清史列傳》。

本書所收日記兩種:一是稿本,封面題《黄琴塢先生日記稿本》,內容起於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一八四四)正月初一日,止於二十五年乙巳(一八四五)十二月三十日,前後整整兩年時間。日記原稿殘破嚴重,經過裝裱,邊沿有殘破缺失之處。這個時期正是黄輔辰在吏部司員任上,沉浮郎曹,每日上衙門辦事,拜訪朋友,逛琉璃廠購買書籍字畫,并對時事有零星評論,是一本典型的京官日記。
另一種是鈔本,題目《黄琴塢日記》,內容起於咸豐三年癸丑(一八五三)正月初一日,止於同年十月十八日,原件藏國家圖書館《黄氏一家雜著》中。此鈔件應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近代史所前輩學者搜集太平天國史料時派人鈔録的。五十年代編輯出版的《近代史資料》增刊《太平天國資料》輯中最早收録了該日記,取名《戴經堂日鈔(選録)》,但每日衹摘録與太平天國有關及地方官應對窘境與舉措的內容,無關者皆略去,體現了專題資料的特點。在羅爾綱、王慶成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第六册再次收入《戴經堂日鈔(選録)》,并據該鈔本重新進行了校對。以往整理本都是摘鈔性質的,將天氣情况、日常往來交往、家庭瑣事一律略去。該鈔件不僅內容相對完整,從形式上看屬於摹寫,每頁行數、字數都與原稿一致,甚至原稿的殘缺處和蟲蛀損壞都有標識,最大程度呈現了日記原稿的基本樣態,有助於讀者進一步閲讀和分析利用。從內容看,這年三月十四日黄輔辰、黄彭年父子離開京城,日記記載了離京前京城官員有關太平軍活動的傳聞以及清廷派兵鎮壓的情况;又記録了九月十四日抵達貴築前,沿運河南下和沿長江西行途中與各級官員的交流和見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太平天國起義前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社會和軍事情况。(馬忠文)

相关链接:

新书 |王建朗、马忠文主编《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钞本日记丛刊》(全八十册)目录

提要原载《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钞本日记丛刊》第9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