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师一日一得之理法方药(4)医理探秘|鼎法新论

 罾事物语 2020-12-01

鼎法新论(一)

◎从鼎法来看全真一气汤

老师说过,中国古代的中医,很多都是自己内证修道的,明白药物进入人体是怎么走的。像孙思邈、陶弘景、葛洪,他们都是出名的道医。在山中修炼,著书立说,广度世人。为何传统的中医,在汉唐时期达到繁荣的巅峰,但自汉唐以后却一直走下坡路呢?原因就是传统的中医渐渐跟道家思想偏离了方向,导致中医慢慢失去道法自然这一最可贵的灵魂。

所以我们读书临证时,碰到一些跟道家有关联的中医或汤方总是特别关注。比如《冯氏锦囊秘录》中有个全真一气汤,听这个思路就可以想象此方气势不小。后来一查阅,方中有七味药,古人说七日来复,七是一个很特别的数字,一气周流到七天的时候会有一个变化,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全真教不是有出名的全真七子吗?这七子一同拜师于王重阳,学成道法济天下。我们来看这全真一气汤有哪七味药:人参、白术、附子、熟地黄、麦冬、牛膝、五味子。

此方治疗一切虚劳重症,大凡阴分焦躁,上热下寒,上实下虚,阴竭于内,阳亢越于外。或中风,或麻疹,或咳喘,或下泄。但凡阴亏,阳气收不住者,皆可用之。

这首方子是清代良医冯楚瞻生平最得意之方,我们用老师最常用的鼎法来分析此方时,发现此方理法用药非常圆融,意味无穷,而理法和我们临床上用的居然是一致的。

所谓的鼎法有三,即:一是顺其性,二是养其真,三是降其浊。

◎鼎法悟汤方

人体最大的顺其性就是阳气要升达,《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我们看人体阳气的来源,主要是从先天命门那里出来,通过后天脾胃水谷精气,运化开来,再上到上焦心脏推动出去循环周身。所以但凡阳气衰微,不能顺其性者,皆当从补命门脾肾、强壮心脏来令阳气振奋起来。

这全真一气汤中,附子、白术、人参,分别落点于肾、脾、心,把阳气鼓舞起来,往上升达。这三味药都是肾、脾、心的要药。附子为补命门第一药,白术乃补脾圣药,人参乃强心第一药。所以但凡心、脾、命门阳气衰微者,此三药为主导而强壮之。

我们再看第二点,养其真。人体最大的真在哪里?一个是天上的云,一个是地下封藏的水。它们是相互交换的,地气上蒸为云,天气下降为雨。喻嘉言说过,这些真阴、精液如果枯竭了,人就会死,如果凝滞不通就会病。故他凡遇到真阴亏竭者,必用熟地黄、麦冬去养其真。

为什么呢?我们看,麦冬是润心肺的,熟地黄滋养肾,而肾水从哪里来?从肺经那里来,就是说地下的水是从天上来。因为金为水之母,金能生水,所以麦冬配熟地黄,就是滋润肺肾,使金水相生,令天空中能行云布雨,滋润大地之干涸也。

这两味养其真的药,配合前面顺其性的三药,就是阴阳互补,升降回环,上下运转,来回沟通。使得阳升而不亢,阴补而不腻。阴阳对流,寒热乃平。

至于第三点就是降其浊的思路。降浊有多种形式,亦可以通过清理膀胱肠道来降浊,亦可以通过引药潜纳来使上亢之势往下降。对于虚劳真阴真阳亏损而浮越之人,我们更偏重于用潜纳收敛之法来降浊,使得孤阳不上越,弱阴能够巩固。所以这里用到牛膝和五味子。

冯氏认为牛膝能下趋接引,五味子能敛纳收藏。此二药,一往下引,一往内收,能够令人体阴阳之气固密起来,不至于耗散得太厉害。正如《黄帝内经》上所说的,阴平阳秘,其病乃治。

◎升降看全真一气汤

《黄帝内经》说,天气上升而为云,地气下降而为雨。

我们用这句话来看这全真一气汤,它不正明摆着在说这天地间的一气周流吗?附子、白术、人参,扶阳,助阳气升发,把熟地黄这些养其真的阴液物质向上升到天空中去,如同地上的水湿,通过太阳一蒸到天空变成云彩,这个就叫做阴随阳升。

而天空中的云彩也是属于阴性物质,这麦冬就是补天的,它们再通过川牛膝、五味子,收纳阴降下来,这个叫地气下降而为雨,使得肺金能够生肾水。使得天空中浮躁亢热之气,随着降雨而把这些阳热补到地里去。对应人体而言,就是亢盛的阳火要回收到下焦肾去,这样孤阳就不上越,这个叫做阳随阴降。

整个方子,七味药,具足三大鼎法,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有阴阳升降沟通之妙。我们治病过程中未必会拘泥于这七味药,但用的都是这七味药背后的大法。不仅虚劳疑难病用这个思路去调治,就算是平常的普通小病,也是用这个思路去调整。

这就是中医万变不离其宗,按《黄帝内经》的说法就叫做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不管是什么样的病,用药的目的都是要身体阳升阴降,中间那条轴要很灵活,就像用滋润药给机器上润滑油。这就是养真、全真的基础上,再让一气流通,升降上下,故名全真一气汤。

冯氏锦囊有妙方,人称全真一气汤。

云升雨降贵周流,道法自然效果良。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