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荥阳大海寺石刻

 rmjeremy 2020-11-30


  “大海寺出土石刻中以菩萨造像最多,反映了中国佛教信仰中对菩萨情有独钟。菩萨‘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一般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神。”郑州博物馆副馆长张霆说。

  菩萨早期传入中国是“善男子”形象,之后逐渐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南北朝始见女相观音菩萨,唐代受女皇武则天的影响,菩萨的女性化更甚,往往直接以现实中的人为对象进行制作。《释氏要览》中说:“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这里指美貌女子)之貌,如今人夸宫娃似菩萨也。”“宫娃”是指包括官妓或官伎在内的宫中美貌女子,“宫娃似菩萨”其实也是“菩萨似宫娃”。肌肤圆润,曲眉丰颐,体态婀娜多姿,衣饰华美艳丽,但身躯仍有大丈夫精神,显现出一种奇特的刚健与婀娜之美,如同西谚所谓“蝴蝶与坦克的并存”,一种刚柔并济之美。

  大海寺出土菩萨头像11件、菩萨造像19躯,从其刻名和形象可以辨别的有:弥勒菩萨、天王菩萨、辩积菩萨、狮子吼菩萨、花严菩萨、光相菩萨、金髻菩萨、观世音菩萨、十一面观音像等。几乎全是唐代中晚期菩萨像。

  大海寺石刻经修复后,有几尊菩萨像保存较为完好,如辩积菩萨,只有右臂残。2.15米的身高,庞大体积让观者有压迫感,光脚立于莲座上,头束宝珠形高髻,面容饱满,双唇丰厚,眼睫低垂,虚虚豁开成上弦月般一线,而有无限爱意流溢,一丝淡到欲无的笑意微微荡漾在面庞上,那般神秘,仿佛已顿悟佛的真谛。

  它身上的长裙宛如打湿的衣衫,紧贴双腿垂至足面,微微向右侧扭动的肌肤轮廓,在衣纹间充分显现,这是“曹衣出水”之韵了。

  除了开头我们讲到身呈“S”形的编号三的佚名菩萨像外,在大海寺石刻中,还有多尊呈“S”形身姿者。光相菩萨造像,残高1.98米,跌足立像,残手残双臂,腰身扭动呈“S”形,虽然弧度不及编号三的佚名菩萨,但因身躯的修长更显柔美,衣帛的刻画仍是“曹衣出水”风范。

  还有一尊被工作人员称为“小巧玲珑”、编号五的佚名菩萨,无头无臂,残高1.2米,身躯是向右侧微微扭曲。

  这种“S”形身姿,是唐代创造的“中国式菩萨”曼妙姿态的集中体现,最是那一扭身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东方女性的魅力表现得含蓄而又充分,石头之冷硬和女性如水般的柔美如此和谐统一。

  这种“S”形身姿,“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开朗自信的雍容气度和审美雅趣,所蕴含的宗教神韵与艺术魅力,为后世仰望而不及。”张霆说。

  创造者是谁?“技艺非一般民间工匠所能达到,很有可能是皇家工匠的杰作。荥阳离洛阳很近,洛阳龙门是皇家石窟,附近还有专门的工匠村。很有可能晚唐战乱,洛阳工匠流落荥阳,留下了这批杰作。”张霆分析道。

  古代雕刻家属于“百工”之列,留名于世者屈指可数。大海寺还有两件有题记的石刻,为中国雕塑提供了新材料,弥足珍贵。

  一件是唐代观世音菩萨造像,题记中留下了工匠的名字和身份——“三度御陵渤海高国珍”,作者是唐代东北渤海国三次参与皇陵修建的皇家匠师高国珍,题记中还有“远召良工”之句,意为大海寺慕名从外地延请高人。这印证了张霆的推测,大海寺石刻为包括高国珍、洛阳工匠在内的皇家艺人所作。

  这批石刻中,唯一一件宋代作品是件半成品的释迦牟尼像,底座题记提到“石匠人弘农(今三门峡灵宝)杨德成”,题记中称其为奇工,可知此人也是当时雕刻名家。

  专家点评

  大海寺石刻共计41件,经整理后,计有造像碑1件、坐佛7件、菩萨头像11件、罗汉像2件、佛头像1件、释迦牟尼佛1件、象形座1件等。34件藏于郑州博物馆,有7件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河南第一次成批出土这样的石刻,石刻年代从北魏延续至北宋。绝大多数是唐中晚期造像,尤以菩萨造像最精美,成为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之作。深入发掘郑州荥阳大海寺石刻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点评专家:

  郑州博物馆馆长 张巍

  所处时代:唐中晚期器物数量:共34件出土时间:1976年出土地点:荥阳大海寺藏 馆:郑州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