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创作应有现代意识和精品意识

 杏坛归客 2020-11-30

内蒙古诗词学会

第五届论坛优秀论文

荐读语

本期推出的是乌海市诗词学会梦遥老师的《诗词创作应有现代意识和精品意识——浅谈诗词创作之我见》。本论文为第五届论坛优秀论文。

追求卓越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创作精品是诗词创作的必然追求,现代意识是诗词创作的根本立足点,本文着眼于“现代意识和精品意识”立意,正是紧紧扣住了这个主题,表现了对于诗词创作价值的高度认知。

论述现代意识对于创作的意义,作者举创作中的具体事例,通过正反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诗性淡化,文学性缺失”之弊端目前普遍存在,也从反面指出了精品意识的迫切性;论述精品意识,指出的引用经典作品分析,论证有力;运用诗人掌故,论述生动形象。文章运用多种论述方法,思维灵活。

 内蒙古诗词学会学术部 任英


诗词创作应有现代意识和精品意识

——浅谈诗词创作之我见 

梦遥

(乌海市诗词学会)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诗的本质在于它的诗性,这也是诗与其它文学载体区别之所在。而诗的妙处更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于是才有了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等的说法。关于诗词创作,古今有太多文章从各个层面及不同角度加以论述,笔者就《作诗应有真我在》之后再提两点论述,浅谈诗词创作之我见,权作写作体会之笔记。

一、诗词创作要有现代意识

诗词创作要有现代意识,即新时代诗词应该创造新意象和新形象。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早在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就探讨了文学与社会、政治以及时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更迭、创新和发展,“现代意识”理应成为谈论诗词创作的一个话题。

有诗评家认为:传统诗词的意象、语言、程式难以表现当代物质文明和当代人的意识,即“旧瓶不宜装新酒”,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诗歌。诗词创作,创,就是要创新,创新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尊重诗词传统,又勇于创新,他的诗词作品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同时富有时代精神,是“旧瓶装新酒”的典范。例举在《沁园春·雪》中,毛泽东自注:“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在这阕词中,他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几句描述,就把幅员辽阔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又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几个人物,把错综复杂的中国历史娓娓道来;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乾坤的胸襟气魄和胆识,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现代化的诗词,应当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品,不会有艺术生命力。时下,太多的古体诗词创作是在模仿古人、重复他人。“似曾相识”产生的审美疲劳,已经成为一个较常见的现象,影响了旧体诗词的大众阅读。身边有一位诗友,所作的诗词格律完美、数量也很多,但是每每读来都有隔景之感,非常别扭。因为我们生活在北方,而他的遣词造句里表现出的意境常常是南方或是远古,如“连日绵雨”“乘扁舟”“倚玉栏”“数刻漏”等词,无论是意象还是语言,都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这样的诗词入目就没有真实感,读多了更是味同嚼蜡,没有兴趣再关注。此类作品不乏其数,究其原因,是创作脱离了当代生活,没有现代意识。

诗词创作的现代意识,是在继承传统中创新,使作品具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象、新的感情和新的境界。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无论是重大的题材和主题,还是日常生活及平凡小事,只要有新思维,能写出真实独到的感受,有感染力,能够传得开,为大众所喜爱,就是优秀作品。内蒙古诗词学会会长贾学义先生有一首曲作品【正宫·叨叨令】《河套杀猪菜》,仅看题目,内蒙古的读者都会喜爱,因为“杀猪菜”本就是内蒙古地区“舌尖上的美食”,尤以“河套杀猪菜”著名。题目诱人,内容更是接地气:“菜酸锅大膘肥厚”“正宗最是槽头肉”,引人如临其境,过目不忘。自然而然的口语化,立足于现代,既符合曲牌“叨叨令”的传统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色彩;既根植于古典风情,又散发着现代作品的气息,可以说,也是“旧瓶装新酒”的成功典范。能够得到大众的喜爱,这也是这首作品当时引发了众多诗友唱和的原因所在。

新时代诗词创作,理应思考如何传承、开放与创新,如何书写时代与现实,以及如何创造出现代诗词美学和生活意义等问题;理应在题材、思想、情感、语言、韵律诸方面力求体现现代意识。

二、诗词创作要有精品意识

诗词创作要有精品意识,即诗词的文学性不容回避。

艺术质量是中华诗词的生命。

“现在我国公开和内部发行的诗词报刊有几百种,每年刊登的诗词新作达几十万首,相当于《全唐诗》的几倍,数量可观。但是精品力作较少,即使有,宣传推广也不够。缺乏精品力作,中华诗词就不会有真正的繁荣,更难以长盛不衰。”(马凯《努力办好中华诗词研究院》)

马凯先生的上述评价是客观的符合实际情况的。诗性淡化,文学性缺失,势必会造成古体诗词生命力萎缩。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从提高诗词作品的吸引力入手,即诗词创作要有精品意识。

“物情厌故,笔意喜生。”诗文之道,贵在变化,好作品都是具有独创性的。借用林从龙先生举的写“愁”字的例子:“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有了形状;“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数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与长度。请看,一个愁字,在不同诗人的笔下给人以不同的意象思维,也因为诗人各自具有的独创性,使得各自作品散发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精品意识,要求创作者必须持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不能草率发表作品。《宋人轶事汇编》中有一则欧阳修的故事:欧阳公晚年,尝自窜定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其夫人止之曰:“何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公笑曰:“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欧阳修的作品是否是精品,今日后生自可评判。他的这种认真负责的作文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好诗不厌百回改。”关于如何改诗,古人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一是“请人评议修改”。白居易云:“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与元九书》);二是“自己反复研改”。张炎曰:“词既成,试思前后之意不相应,或有重叠句意,又恐字面粗疏,即为修改。改毕,净写一本,展之几案间,或贴之壁。少顷再观,必有未稳处,又须修改。至来日再观,恐又有未尽善者,如此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词源》)。这样出来的作品,对作者而言,才算“精品”。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诗词创作,返本开新之路未有穷期,笔者在此略抒己见,挂一漏万,仅为与同道者研谈聊备一格,以期交融、共勉!

作者简介

梦遥:原名王丽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微刊主编,《乌海文苑》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