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康传》| 苗炜工作室解读

 wsgmail 2020-11-30

关于作者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师,巴黎七大的历史研究学者。曾先后师从德勒兹、德赛都、福柯等学者。她1969年加入拉康创办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成为拉康核心圈子的成员之一。

关于本书

本书详述了法国20世纪的精神分析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的雅克·拉康混乱、固执而传奇的一生。作者以史为线,呈现拉康错综复杂的学术理念和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历程,描绘出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有群知识分子互动和私人生活。

核心内容

本期解读聚焦在拉康的生平和思想。

1.拉康学术研究的起点。
2.拉康如何在学术上自立门户。
3.拉康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大他者”。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解读的这本书是《拉康传》。雅克·拉康,法国思想家,他重新解释了弗洛伊德,却不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认可。他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却没多少人能读懂,有些很晦涩的理论,被戏称为“学术黑话”。拉康就是一位学术黑话的集大成者。

我们不妨先来读一句,请你感受一下:双重的异化,因为不仅主体的业绩被他者所窃,而且主体也不能在作为他的工作的理由的制成物中辨认出他自己的本质。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听不懂。拉康的文章,许多人都说看不懂。阅读拉康,需要先读那些解释拉康的书,而那些解释拉康的学者又会说,我对拉康的解读不一定是对的。而且,那些解释拉康的书,其实也不好懂。

拉康既然这么难懂,那就别理他了,不看就是了。可是,拉康探讨的问题都很有意思,比如,我是谁?自我是怎么回事?比如,为什么小孩子是那么快乐,长大成人就不快活了,那些快活的东西是怎么从我们身上消失的?再比如,自恋是怎么回事?谈恋爱也是一种自恋吗?

有些人会因为对这些问题感到好奇,去读拉康的书。还有些人,对晦涩的东西有好奇心,凭什么说读不懂?我倒要看看他晦涩到什么程度。还有些人喜欢哲学家齐泽克,齐泽克总是会提到拉康,那就在思想上做一个追根溯源,返回头去看拉康说了什么。

一般来说,读传记,是接近一个人的好办法,读不懂拉康的著作,那就先看看他的生平故事,靠近他的思想脉络。我读《拉康传》就是抱着这个想法,先从他的人生故事入手,看看他如何成为一个“学术黑话”的大师。

这本《拉康传》的作者叫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是巴黎七大的教授,师从德勒兹、福柯等学者。她加入了拉康创办的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成为拉康核心圈子的成员。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是一个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很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门派。弗洛伊德是开山鼻祖,全世界的门徒围绕在他身边向外辐射。总舵在维也纳,各地有自己的分舵,美国有美国精神分析协会,法国有巴黎精神分析协会。弗洛伊德死了之后,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就成了掌门人。门徒中,如果有人对精神分析提出不一样的理论,就会被革除师门,比如瑞士的荣格。拉康总宣称要“回到弗洛伊德”,但他的那一套理论,在掌门人看来不是那么正统,所以他不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接纳。于是,拉康就创办了自己的门派,也就是巴黎弗洛伊德学派。

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是拉康的门下弟子。她的母亲也是法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师,而且是拉康支持者和好友。这也使得伊丽莎白能够进入拉康的私人圈子,知道很多拉康不为人知的面貌和生活细节。

她写过两卷本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史》,写过弗洛伊德的传记,给法国多家报纸写稿。她说,她这本书不是从个人的主观视角来回顾拉康的教学生涯和私人生活,而是想描述一个时代的思想史,讲述拉康是如何构建一个思想体系的。所以这本《拉康传》中会讲到科瓦雷、巴塔耶这些略显陌生的名字,会对拉康的思想来源都进行一番追踪。我在解读中会删繁就简,聚焦在拉康本人。第一部分讲拉康学术研究的起点。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拉康如何在学术上自立门户。最后第三部分,我们试着来了解一下拉康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大他者”。

第一部分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我想先来讲一个疯女人的故事,她叫玛格丽特·庞泰纳。她在家乡小镇上被一个渣男引诱,然后嫁给了她在邮局时的一位同事。玛格丽特喜欢读书,时常会做些白日梦,夫妻两个很快就有了矛盾。玛格丽特开始出现一些反常行为,没有缘由的大笑,走路时会忽然越走越快,强迫性地洗手等等。

玛格丽特第一次怀孕,产生了受迫害妄想症和轻微的忧郁。她总觉得同事们在嘲笑她,说她的坏话。这次怀孕,婴儿难产而死。第二次怀孕,她生下一个儿子。玛格丽特感觉自己跟周围的世界隔绝,她说自己要到美国去写小说,去找发财的路子。她的姐姐和丈夫都认为玛格丽特不正常了,把她送进了一家精神病诊所。她被诊断为妄想症。在诊所呆了六个月之后,她被放了出来。后来,玛格丽特离开家乡来到巴黎。在她的想象中,总有些人要害她的儿子,她要到巴黎把那些人追查出来。

玛格丽特在巴黎过着双重生活,她在邮局工作,下班后变身为知识分子,逛图书馆,听讲座,写小说。她写了两本小说,但这两本小说都被出版社拒绝了。一天晚上,玛格丽特拿着一把菜刀,在圣乔治剧院门口刺杀一位女演员。女演员右手受伤,玛格丽特被关押到一座女子监狱,陷入幻觉状态。她被送进了圣安娜医院。医生的诊断是,玛格丽特患有被迫害妄想症,伴随夸大狂倾向和钟情妄想症气质。钟情妄想症气质,在欧洲,就是觉得哪个王室的王子爱上了我,在咱们这儿,会觉得某个演员跟我有特殊的关系。

拉康当时31岁,是圣安娜医院的医生。拉康在巴黎大学学了七年的医学,毕业后成为精神病院的医生。他第一次见到玛格丽特后,就对玛格丽特这个病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年冬天,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妄想性精神病及其与人格的关系》。他笔下的女病人化名为“埃梅”,正是玛格丽特小说中的角色名称。

拉康对玛格丽特感兴趣,是为了用她来构建一个关于妄想症的理论框架。简单来说,拉康认为,玛格丽特刺杀女演员,其实是在谋杀自己的理想。而获罪会带给她一种欲望实现的满足感,她原有的幻想就消失了。拉康对这个病例的分析中,出现了许多有意思的观点,比如,如果女演员代表了玛格丽特的一部分,那就说明,人的本体可以包括一些存在于自己身体的生物界限之外的因素。

《拉康传》的作者说,拉康对玛格丽特的痴迷,就像在玩一个捉迷藏游戏。他要把让这个女人陷入妄想的各种因素,通过理性拆解出来。不过,玛格丽特本人并不认同拉康对自己的分析。她的儿子对拉康也是有颇多的怨言,说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好医生,从来没想把玛格丽特治愈。作者说,拉康向往的是名望和学术上的成功。拉康是一个商人的后代,但拉康不想做生意,他渴望的是知识领域的权力和荣耀。

这篇博士论文,是拉康学术思想的起点。当时,法国的精神分析学者对拉康的博士论文没有太多的反应,倒是文艺界的人物对拉康的论文给出很高的评价。西班牙画家达利约拉康见面详谈,进行了一场特别庄严的谈话;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布勒东成为拉康的好友;毕加索也曾找拉康咨询。自恋、妄想、表象、疯癫,这都是艺术家喜欢处理的主题;自我,这更是艺术家的命根子。所以,拉康在文艺理论中一直很有话语权。到今天,高校里的学生依旧会用拉康的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写毕业论文。

第二部分

说完了拉康的学术起点,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拉康如何开创了自己的学派。

年轻的拉康很有女人缘,他有一个情人,是个富裕的寡妇,比他大15岁,资助拉康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同时,拉康还和一位年轻的少妇交往,这两个情人都出席了拉康的博士论文答辩。1934年1月,拉康结婚,妻子叫马卢。马卢出身于上流资产阶级家庭,她希望拉康做一个高收入的医生,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拉康自视甚高,他相信自己会写出传世之作。

结婚后不久,拉康开始提出一些和当时的精神分析学派不太相容的理论,比如他的“镜像阶段理论”。我来简单介绍一下。小孩子通过照镜子体认什么叫自我,这就是镜像阶段的自我。它的任务是保持一致性和完整性,虽然这可能只是个虚假的表象。而等到长大成人,自我就像是一个不可靠的代理处,职责就是把人缺乏统一性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掩盖起来。这个理论不好理解,连当时巴黎精神分析协会的人也搞不懂拉康在说什么。

当时,精神分析学派正暗流涌动,开山鼻祖弗洛伊德此时已年老体弱,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和来自英国的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精神分析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这导致后来精神分析团体的分裂。1939年9月,二战爆发,弗洛伊德去世,精神分析的第一代人物要选择的道路,不外乎流亡或者抵抗、自杀或者忍耐。拉康的政治立场很模糊,他继续做医生,养家糊口,和朋友聚会,阅读黑格尔的著作。在战争期间,他没有发表任何东西。

1946年后,拉康积极参加巴黎精神分析学会的活动,还曾担任过学会主席,但他很快辞去了主席的职务。1953年,拉康在《象征,真实和想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他在法国年轻一代的精神分析师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跟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隔阂也越来越深。

拉康对美国的精神分析治疗非常不以为然,他也排斥那些用动物进行的心理学实验。他认为,心理与语言、意义和价值观念紧密关联。按照精神分析的技术规范,精神分析要持续四年,每周进行四到五次,每次持续50分钟,有点儿像去健身房。但拉康的分析总是采用弹性时间,他说,更短时间的分析可以让病人产生焦虑感和分离感,对治疗更有益。有时候,拉康的分析只有几分钟,有点像佛家棒喝的意思。

1953年底,拉康开始在圣安娜医院主持一个研讨班,每周或者每两周举办一次。起初,这个研讨班的参与者并不多。几年后,拉康被取消了精神分析导师的资格,离开圣安娜医院。这时候,哲学家阿尔都塞邀请拉康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在那里,拉康研讨班的影响力就越来越大。法国知名学者经常会来听拉康的演讲,听课的学生要早早前来占座位。这个研讨班持续了27年。

1964年6月,拉康成立了自己的学派,叫“巴黎弗洛伊德协会”。这个协会和以往的精神分析协会有一个不同,就是用“弗洛伊德”这个名号取代了“精神分析”。以往,弗洛伊德理论的国际化,采用的是一种官僚体制式的扩张道路,每个协会都要接受基于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不得违背技术规范。拉康的协会没有什么技术规范,协会中有“分析师”及“分析师成员”这样的等级,成员必须把弗洛伊德的文本视为经典,同时要确信,只有拉康的解读能让那些经典复活。

从学术上来说,精神分析各派别的分歧与继承,当然有思想上的缘由,但你也可以用相声的江湖,来理解这些知识分子小团体。他们要有影响力,就要有一个寡头统治,当头的越有影响力,这个学派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就能吸纳更多的成员。

1966年,拉康的《文集》经过两年多的编辑工作终于出版,这本书收录了拉康30年来发表的28篇重要文章,共计900页。两周之内,精装本就卖出5000册,出版社没想到这本没几个人能看懂的书能有这样的销量,等平装版上市,很快卖出10万册。《拉康文集》的出版成为一个文化事件,不管是否看得懂,不管看不看,这本书都有魔力,因为巴黎的时尚闲谈中都会冒出几句拉康的学术黑话。用现在的网络用语,拉康“破圈”了。

拉康把自己签名的一本《文集》寄给了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听说这本书造成了轰动,但我个人还没有从这本奇特的书里看出什么东西来。

针对拉康,海德格尔还说过一句话:精神病学家自己也需要一名精神病学家。这话没错,搞精神分析的人,的确也需要同行对他进行精神分析。拉康也曾进行过精神分析,但像他这样智识水平过高的人,很难遇到自己心仪的分析师。如果你的分析师在智力和知识层面上都不如你,这样的分析就很难进行下去。

对拉康影响较大的一位分析师,叫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她擅长做儿童精神分析。拉康曾经对弗朗索瓦兹说,你不需要理解我的理论,因为你说的和我说的是一样的,只不过你没有理论化而已。弗朗索瓦兹经常向拉康讲述儿童和母亲的心理关系,讲述如何辨别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从成人世界借用的语言,和他实际发展阶段的语言。她会想象拉康的童年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拉康很少谈及父母和家庭?为什么拉康对自己的外表和形象非常在意?弗朗索瓦兹觉得拉康就像是一个自恋而任性的孩子。她跟拉康说话,总像是在分析室里对孩子说话。每年,她送给拉康的新年礼物也是糖果、小玩具或小装饰品。她并不是要让拉康变得幼稚,而是重新给予拉康被剥夺的童年。很难说弗朗索瓦兹的分析给拉康的“镜像理论”带来什么影响,但弗朗索瓦兹·多尔多肯定是拉康最重要的朋友和追随者。

1968年法国学生运动时,拉康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对学生说:你们要的不过是另一个主人。这句话不难理解,但后来拉康说过的一些名言就有些费解,比如说,没有对话这种东西,对话是欺骗。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两个个体之间并没有真正的交流,对话可能会有客观信息的交换,或者能达成某种共识,但一切对话都是个人独白的叠加。这体现了拉康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变,他把公式置于说理之上,把标语置于证据之上。这些句子传播的越广,拉康的语调就越变成一种救世主一样的超然的声音。

说得好听一点儿,这是走向神秘的玄学,说得不好听一点儿,这叫走火入魔。拉康思考的问题的确是很吸引人的话题,可他的分析总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把语言学、哲学、人类学的知识和术语放到精神分析中,又改换了这些术语的意思。到晚年,他又把一些数学概念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比如波罗米结、莫比乌斯环,用这些词来阐释自己的理论。

晚年的拉康是一个世界级的名人,到处讲学。书中记载的一个八卦很有意思。拉康访美,他认为自己名气很大,提出要去大都会歌剧院参观,要得到VIP接待。同行的朋友知道,拉康的名气还没大到那个程度,就给大都会歌剧院打电话说,萨特先生想去你们那里参观。于是拉康就顶着萨特的名字得到了VIP待遇。

书中还记载,随着年纪渐长,拉康对金钱的痴迷越发强烈,他开始储藏金砖。在1979年到1980年间,拉康每小时能接待10个病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每个月工作20天。他做一次分析的价格是100到500法郎,做一次督导的价格是300到500法郎之间。几分钟就能做一次分析咨询,每年通过精神分析赚400万法郎。他死的时候,是个很有钱的人。

1981年9月9日,拉康去世,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很固执,我要死了。

这就是拉康的简单生平,他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但渴望知识界的权力与荣耀。他有两次婚姻,生了几个孩子,生命中大多数时间就是在圣安娜医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做研究、教书、开研讨班。1966年,拉康的《文集》出版,这本书非常晦涩难懂。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以晦涩难懂闻名的思想家。法国知识界有一句俏皮话是,像中文一样难懂,后来,就变成了“像拉康一样难懂”。

第三部分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来看看拉康的一个热词,叫“大他者”。

我们一直在说拉康晦涩难懂,理解拉康,要先读关于拉康的解释性著作。有两本解释拉康理论的中文书很受欢迎,一本是张一兵教授所著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一本是吴琼教授写的《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如果你想了解一下拉康的理论,不妨看看这两本书。

张一兵教授在书的序言里写了两件事。其一,是讲一个学生犯病了,说自己做基金,赚了20个亿,买了一块地,要按自己的想法建一所大学,要去当校长。其二,说一位优秀的女生,从小就成绩很好,大学毕业留在学校里教书,是个有前途的青年学者,后来有一天忽然说,我不想做学者了,我只想做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离开学校,结婚了。

张教授由这两件事开始讲拉康。那个犯病的学生,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欲望。正常人都会压抑自己的欲望,不敢轻易表露出来,平常我们都带着一个面具,都是伪装的本我。学生犯病了,终于说出自己的欲望,他说他赚钱了,还要去建大学等等。不过,这是他自己的欲望吗?用拉康的理论来看,这些欲望都是今天的话语体系里别人的欲望,也就是他者的欲望。发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掌握一定的权力,发疯之后想的这些事,不过就是在社会里人人都想做的事。发疯的学生,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本我。

拉康的术语中有一个词叫“小他者”,有一个词叫“大他者”。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先受到小他者的影响,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会你对有期盼,都会说,我是为你好,都想让你成为一个他们眼中的好孩子,这可以理解为“小他者”。我们经常会说到一个词叫“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多聪明,别人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多好,多懂事。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其实很像是一个拉康术语。

等你长大了,不在场的语言象征,不断对你教化的那些偶像、广告等等,会成为“大他者”。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大他者是话语构成的象征性的他者,它是一种外部的东西,但会被认定为最重要的事,我们会被大他者控制。有钱人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挣一个亿,“小目标”这个词就进入了言说话语,小目标等同于一个亿。那些名媛为什么要租一个包,为什么要凑钱到酒店吃个下午茶,再拍照发朋友圈,这是她们的欲望吗?背一个名牌包,经常在酒店来个下午茶,这到底是谁的欲望呢?好,你说,我不喜欢拜金主义这一套,我不想赚钱,我就想做一个不接地气的艺术家,像凡·高那样。可是,做一个贫穷的艺术家,为艺术献身,这套话语体系不也是另一种“大他者”吗?我们总是无意识地欲望着他人的欲望。这样,我们再来看看张教授第二个故事里那个想做普通女子的青年学者。她原来一直是父母及同辈中的优秀孩子,一直是社会所期待的模范青年,她忽然想去“做自己”了,可这个“自己”真的存在吗?我们能真的“做自己”吗?

“大他者”这个词,可能是被使用最广的一句拉康术语。我们再来看看拉康的门徒齐泽克是怎么定义这个词的。他说,大他者在幕后操纵,主体并不说话,而是被象征性的结构言说。简言之,大他者是对社会实体的称谓,是对所有下列事物的概括——由于它们的存在,主体从来无法完全支配自己的行动结果。齐泽克这段话,还是比较晕,如果我们往回看,会发现海德格尔有一个词叫“常人”,平常的常。海德格尔有一句话很有名——常人怎么享乐,我们就怎么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么阅读怎么判断,我们就怎么阅读和判断;常人怎样从“大众”中抽身,我们也就怎样抽身;常人对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常人”是一种无意识中的独裁。与拉康相比,本来晦涩的海德格尔居然显得通俗易懂了。

拉康在1950年代的研究工作中,把形象看作精神分析治疗中阻抗的主要根源。精神分析的第一步,不是揭示患者所说的是什么,而是从他们的谈话时所处的角度,揭示出他们幻想的异己在何处。这之后,才能理解这个人在说什么。在患者说“我”的时候,分析师不应该相信他。在拉康看来,所谓无意识不过是大他者的话语。

我不知道是否把大他者解释清楚了,也不敢说我的解释就对。但我觉得,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达的今日,你不难感受到那个“常人”的存在,也不难感受到那个“大他者”的存在。如果你感受到了,不妨再多看看拉康。

结论

好,以上就是我对《拉康传》的解读。我们再来总结一下本期的知识要点。

拉康1901年出生,1981年去世,他一生没有什么太戏剧性的事件,就是在当医生、做研究、开研讨班、写文章。他的学术思想的出发点是从一个发疯的女人开始的。他对弗洛伊德做出新的解释,在他看来,所谓无意识不过是写满了大他者的话语,我们总是欲望着他人的欲望。他提出了镜像理论,在他看来,自我不过就是要掩盖自身缺乏统一性这一事实,掩盖不住,人就发疯了。

拉康的理论来源很多,黑格尔、马克思、海德格尔,索绪尔等人的观念都是拉康的思想来源,但他借用的术语都发生了转变。拉康的书晦涩难懂,但他讨论的问题却很有意思,自我、自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孩子似的快乐为什么在成年人身上消失,这些大家都关心的问题,细究起来却演变成晦涩的理论。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反智”的时代,太晦涩的东西,太难懂的理论,我们一般置之不理。但一些晦涩的艰深的理论,的确会让现实的认识发生一点儿变化。如果你对拉康感兴趣,可以稍微再多看一点儿,张一兵老师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和吴琼老师的《阅读你的症状》,都是解读拉康的好书。

撰稿:苗炜工作室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惟杰

电子书

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上、下)

雅克·拉康是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如果你想了解他,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电子书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修订本)

以通俗的语言,解读魔幻的拉康哲学。

 划重点

1.自恋、妄想、表象、疯癫,这都是艺术家喜欢处理的主题;自我,这更是艺术家的命根子。所以,拉康在文艺理论中一直很有话语权。 2.他是一个很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一个以晦涩难懂闻名的思想家。法国知识界有一句俏皮话是,像中文一样难懂,后来,就变成了“像拉康一样难懂”。 3.精神分析的第一步,不是揭示患者所说的是什么,而是从他们的谈话时所处的角度,揭示出他们幻想的异己在何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