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哲学源流史》结构主义之四:拉康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05-02

结构主义之四:拉康


  雅克.拉康(1901-1980),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家。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哲学,后又到巴黎大学攻精神病学。3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精神病治疗工作,同时研究哲学。1953年,他因在国际精神分析学大会上发表反对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而被开除出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于是他组建法国精神分析学会,从此投入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并开办讲习班,形成独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1964年,在国际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再次干预下,他离开法国学会,又建立" 巴黎弗洛伊德学派" ,继续他的独创性理论研究。60年代后期,他的学派及其思想在法国已形成巨大影响。可是在1980年,他由于感到理论交流的困难而宣布解散自己的学派。他的著述不多,主要有《拉康文集》、《精神分析学的四个概念》等。

  拉康在精神分析学理论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无意识结构的探讨。这一探讨发端于他对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不满,认为他们从社会文化去解释弗洛伊德的学说是一种歪曲。因而他主张回到弗洛伊德著作中去,从精神分析学最根本的范围去完善弗洛伊德理论。显然,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最主要的理论。然而在这一理论上,弗洛伊德的阐述是比喻式的,具有神秘色彩的。

为此,拉康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试图将无意识理论科学化。他从两个命题来说明无意识的结构:"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 ,这句话的意思是把无意识看作一种类似于语言的结构。

关于无意识,弗洛伊德认为是压抑在人内心深处的本能欲望,其特点是非理性、非语言性、非社会性、冲动、能量大、总要冲入意识和行动的领域,由压缩和移位的机制支配。拉康基本赞同这些看法,他肯定了无意识中不存在矛盾律,没有欲望冲突,不随时间改变,不服从现实规则,无逻辑关系,只服从快乐原则,压缩与移位机制使其中的表象不根据理性规则转换。但是这不能说明无意识是无序的、混乱的,相反,无意识是有内在结构的。这个结构可以用语言结构来说明。
  第一,精神分析学家是通过语言来了解病人的无意识的,病人把自己的梦和无意识用语言回忆出来,精神分析学家分析这些关于梦和无意识的话语来达到治疗目的。这说明语言结构与无意识相关。第二,无意识的压缩和移位机制同语言学的" 隐喻" " 转喻" 功能一致。无意识的内容经过压缩和移位而以伪装形式进入意识,如梦中的多人特征合于一人,梦中的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相衔接,都是无意识压缩和移位的例证。这同语言学中以某个形象描述代替直叙词句的隐喻,以某个直叙词语引发另一含义的转喻,是一样的作用。因此可以借助语言结构来理解无意识结构。

" 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意思是说无意识存在于自我意识之外的地方。这句话源于弗洛伊德的名言:" 我在我不在的地方思想,因而我存在于我不思想的地方。" 这是说,无意识结构可以通过语言结构来了解,但它不是语言结构,它只在语言结构的无语言处,即空白处、空隙处。拉康的学生雷麦尔曾比喻:意识的话语如同这样的手稿纸,在它上面的第一个文稿被涂掉由第二个文稿覆盖住,人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瞥见第一个文稿。

拉康的另一个学生莱克顿尔作过另一种比喻:无意识不是一幅画的画架底布,而是这幅画之前的素描,它在这幅画之中,被这幅画所覆盖住;无意识不是另一种信息,它是写在文章下面的另一文稿,人们必须借助显色剂来阅读。这些比喻都旨在说明拉康所讲的无意识结构既不是意识的语言结构,又在语言结构之间的思想。
  关于无意识结构的内容,拉康曾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在婴儿6 个月到18个月期间存在一个重要的自我心理转折点——镜象阶段,即婴儿首次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的形象,经过不能区分哪个是自己,能区分自己的身体,最后觉察出影象是自己的过程,完成自我意识的无意识建立。这个关于自我的无意识结构有三层: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这三个层次重叠并存于主体内,使主体能够与外界发生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