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罗米结:想象界、象征界与实在界的离合

 Exonil 2016-01-16
?


练习册
张金凯/文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出了一位二战后最具独立见解又最具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者,后人称之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就是雅克·拉康。A.斯通曾评论道:拉康是法国知识分子中激进思想的中心人物。而齐泽克将拉康介绍给斯洛文尼亚后,便使得这个国家的行政人士信奉拉康。可以说,对于精神分析的进一步探索,拉康正是深入的第二道关卡。

在思想深处,拉康奉行极端自由主义。他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康德同萨德》,其要义是阐述康德在道德思想本质上尤其是伦理学思想上和萨德的极端自由主义是契合的(只不过这两个同时代的人一个在思想上,一个更是在行动上表现出这一点)。而拉康可能受到巴塔耶的影响,对于萨德的情感又是复杂的。在他的思想中,从早期关于镜像阶段论定存在之死亡开始,尤其是在和超现实主义达利等人的交往过程中,也表现出其极端自由主义的征兆。尽管后期其与超现实主义脱离,但这一点在其思想脉络中一直挥之不去。


拉康离世后,他的思想被西方众多国家的学者所接受,独独除了美国。而这种“爱恨情仇”,从他在世就一直存在。也正是由于来自美国的压力,他曾被法国精神分析学会除名。拉康生前就表示,“我不抱任何希望,尤其不抱被人理解的希望”。他总是推翻自己的言论,以至于在研讨会中经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他引入拓扑学概念的时候最为显著,由于这两者之间实在难以结合自如,以至于拉康需要不断对他的博罗米结进行修补。在他的理论中,多少受到以下学者的影响,如弗洛伊德的方法论影响,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巴塔耶对于他者的理解,索绪尔、雅各布森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和无意识等。但是对于个人无意识博罗米结的理解,却是他最为原创的思想。


归结拉康的思想,可以说是真实存在的不可能性,以不可能的解读来解读不可能性,不知是负负得正还是误认又误认。但我们的侧重点不在于对于其思想的精耕细作,而是其思想的闪光点和启发性。拉康对于中国有一定的了解,他和国学大师程抱一私交甚好,然而拉康明确表示他的著作不能翻译成中文。他秉承着,“在日语和英语中是不能做分析的,在天主教中也不能做分析,文化陷阱太多”。然而,国内对于他的研究还是大多停留在他早期的思想,最多的就是对于镜像阶段的发现与认识。

一、

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的语境更侧重于意识形成之源头(语言尚未开始之时),即婴儿对于先于这个符号系统的盲目性认同,或者叫误认。从这个时候开始,婴儿开始通过想象和对幻想食物的反省,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因为在此之前由于孩子对于自己的认识是残缺的,对于肢体的控制是有限的,对于自己的认同是无能的。在镜子中开始识别,形成自己与外界的双元对立关系,一种对话,一种语言结构。人性开始形成。透过这一想象性的认同,孩子已经为了未来而被结构,陷入了自己设置的陷阱:他竟然相信它能实现自己的身份。而实际上,主体为了达此目的而做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本我的意象总是指向另一个自我。拉康将由此开始他的精神分析式的语言哲学,拉康的主要论点有两个:1、无意识的话语具有一种语言的结构;2、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或者说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拉康所要质询的,不是隐藏在梦背后的意义,而是为何各种意义要通过梦这种形式表现。

结构主义四大火枪手

作为结构主义四大火枪手之一,他通过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运用,嫁接了精神分析和语言学,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哲学。如果说早期他还侧重通过精神分析来论证他的思想(比如说它的博士论文,通过对精神病患者埃梅的分析来论证镜像阶段初步思想),随后他更多的转向了语言哲学的探索,而后期更多地开始关注于拓扑学研究。尽管众多语言学学者、拓扑学学者对于拉康这种运用表示极大地抵触,认为他经常偷换概念甚至误读,但正如拉康本人所言,“真理在误认中获得抵达”。哲学研究大多就是通过在不断地误认中前进,这种误认,尽管有时会带有“弑父”的曲解,但一旦获得启发就显示出价值。


弗洛伊德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希望精神分析成为一门科学。在早期,拉康走的也正是这一道路。他曾专心于拓扑学研究,对博罗米结和莫比乌斯环产生浓厚兴趣,并试图通过这种科学的方式来为精神分析的科学性正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渐渐发现这是不可能的,精神分析并不能成为一门科学。现代拉康派精神分析的代表阿彼波曾说:“我们同意笛卡尔的观点,即科学的基础是建立在主体和客体彻底的区分基础上,在科学的整个世界中,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科学的对象,那么主体在哪里呢?关注主体的只有哲学和宗教”。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建立一门主体的科学。但是,科学却恰恰是排除了主体的。拉康把这个叫做无意识的主体,或者是科学的主体,这个主体实际上是被科学所排除的主体。这时候,把精神分析当作科学是不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拉康提出了拓扑学。但另一方面,“拓扑学”的问题又随之浮现,拉康的许多同仁都把拓扑学考虑成一门科学。也就是说他们的视角是聚焦在拓扑学的客体,以物理学或者是几何学的方式搞拓扑学。即使如此,拉康在他的研讨会上还是大量使用莫比乌斯环和博罗米结,也许是出于形象说明的考虑。


拉康的L-图示
二、

所谓博罗米结,是指描绘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者关系的图式。具体说来,拉康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图示——L-图式和博罗米结。拉康称L-图式为“主体与他者关系的科学表达式”,也是国内学者了解相对较多的,即描述关于主体与小对形、大对体的关系。而对于主体本身(人类精神及其心理基础),在拉康看来,是非常复杂多变的生命体。人的精神活动绝不是科学主义的归纳法或演绎法可以简单概括的。“现实性、象征性及想象性的三重交合扭结”,就是难以用低等算数或简单逻辑规则加以概括的“文化创造生命体”。而这个带有神秘性的三重交合扭结本身,一方面隐含内在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依据不同的说话环境与语言的灵活游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错综复杂的变换网络。拉康认为,人是很特殊的创造生命体,又以其语言的游戏性及变换性,同高度灵活的思想创造活动结合在一起;其中,可见的和不可见的、隐喻的和精确的、潜在的和现实的,都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精神活动及其潜在性的多元化和多向性。从而,拉康主张人类走出三维空间和二元对立模式,在现实、象征和想象的多维度的视野中,分析和发现一切可能的东西。

三维状态下的博罗米结

要理解博罗米结,不得不先关注拉康对于人个性的形成过程的阐释。拉康把人的个性分为想象、象征和现实三个层次。“想象”通过“镜像阶段”把有意识的、无意识的所知觉道德和想象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形成世界的图像。这些世界图像上所记录的东西就潜伏在无意识的层次,成为人的个性中的欲望的一部分;“象征”并不是感性的形象,而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所说的“能指”,它与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结构、图腾制度和神话结构一样,是按照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双元关系构造出来的,而这些构成成分本身不存在意义,只有相互联结,形成一种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才有意义。正是这种“象征”的结构决定了主体的是非善恶原则与人的行为准则,而不是“想象”决定了主体的这些观念与原则。这两者是相互冲突的。想象的欲望总是有所表现,在主体的意识中形成观念与原则,以语言、结构的形式呈现。象征的东西是逐渐形成的,起初不完全,随后逐渐完全。这种随着想象的东西而发展的,正是个性的发展过程。


三、

通过对个性形成的过程抽象出精神分析的三个基本领域,象征界是一个分化的封闭系统。作为意义的法则,可以化约为数学的语言。它大约相当于弗洛伊德“超我”的概念,而且是区分和分化的前提。想象界是投射与认同的系统,它取代了弗洛伊德“自我”的概念,并由主体间的特殊性所界定。想象界是主体间性的相似与相异之二元性,及其辩证过程的基础。实在界取代了弗洛伊德“无意识”的概念,决不能与通常的所谓“真实”的概念相混淆。后者在拉康看来是我们现象学的感知,因此属于想象界。关于实在界唯一可能的定义就是它事实上是不能被界定和命名的。这三个领域被描绘成博罗米结,无论哪个环既不在上也不在下,完全不交叉,却又相互连结,被放置在刻有相互支持的拓扑学倒转的空间中,而且,它们之间保持着一种动力学平衡,假如其中任一环脱落,就不会构成这一结构,拉康在研讨会上把这三界论述象征界、想象界和实在界。

弗洛伊德的三我示意图

对比拉康的三界和弗洛伊德的三我,首先,想象界是自我或在镜像阶段被明确呈现的形象所支配的世界,是包含着无知机能的镜像自我及其相关者在主人和奴隶的辩证法这一爱欲本能和死亡本能接合的跷跷板的关系中,被非整合的、而是相互争夺主人性、激烈冲突的双数的二项关系赋予的场面。其次,从想象界看到的、镜面中的无介质的直接的二者关系的混沌,由阉割中变得显著的、作为第三项的绝对他者发出的禁止的话语带来的构造化的世界使象征界带有特征。这是在语言中看透了差异的构造化,人在此获得依赖语言进行交流的可能性。最后,拉康关于精神病的理论而加以明确的领域是实在界。这是指像康德的物自体一样的世界,是不可能质疑的领域,如果不设定物自体,就不能进入康德的体系,但是如果设定了物自体,则不能停留在康德体系。这个领域和本我一样,是未知的难以驾驭的,与古朴的母亲拥有的恐怖的形象相似的场所,是无法用语言和形象确定的、完全是自言自语的领域。

拉康的三界示意图

如果说康德是从客体上提出并论证了存在着我们不可认识的物自体,那么拉康则第一次从主体上彻底提出并论证了我们自身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从本体论来说,拉康哲学与近代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不无关系,它揭示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不完备性”。然而,只要康德、拉康是脱离历史及其反思关系这种学术讨论的基本平台来抽象地讨论客观世界所谓的“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主观世界所谓的“不可能的存在之真”,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归根结底,拉康否定性的关系本体论与西方根深蒂固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是脱不开干系的,他的他者理论实质上是一种隐性实体主义。这种根深蒂固的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势,在很大程度上与西方独特的宗教情结(上帝与凡人,天堂与地狱)脱不开干系。拉康的三界始于一个假定:主体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总是多于他所意识到的东西,主体说出来的能指,总是无法明示,主体已经掌握了那些能指的意义


四、

不过在这过程中,拉康关于无意识的思想在变动。他晚年沉醉在结理论中,一直在打结,前期还是讨论哪一种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如象征界和实在界先在,想象界是后天的,或侧重象征界的他者理论等。而“打结”以后,侧重点就变成三界结的扭曲情况,这个秩序之间的连接情况,无意识或精神结构的问题,变成结的结构问题。不同的扭曲状况的结,就是不同无意识或精神结构的反映。拉康后来通过描绘不用扭曲状况的结来指出不同无意识或精神结构之间的差别(譬如,神经症、倒错和偏执型精神病之间的不同,就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扭曲形式得到体现)。拉康认为,这只是扭曲状况不同,而不是根本性差异。运用结的理论,一方面可以比较形象的说明三界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的情形,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助于解决能指或本身看起来缺乏一种秩序的东西却仍然可以具有三种维度的难题。而三界结合起来的三界结RSI是什么呢?在拉康看来,那就是主体的无意识。由此可见,三界不但是构成世界或支配主体的三种秩序,而且也是主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因而,对于无意识这种不可能之物,几何空间无法展现的,结这种拓扑空间恰恰能加以弥补。


陶罐上的西西弗斯

巴特说,“人就是自指着面具而行”。面具是不可剥夺的,既然作为一个称为人的症像不可避免,那又为何要试图避免呢,这正是齐泽克所谓的在抗争中的妥协既然如西西弗斯一样自认一辈子只不过在向上徒劳的推石头,为何不享受推的每一个过程以及退到顶的喜悦呢。拉康以及海德格尔等一批哲学家面对的是死亡,往往产生了不可回避的悲观主义情绪,但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就是出生。拉康的思想理论是从一出生就面对死亡。但是同样可以考虑的是从一出生就面对出生,每过一天是离死亡更进一步,但也意味着自己又有一天的生命可以享用。拉康等这批哲学家受到世纪末的哲学家尼采的影响都是很大的,而尼采又是发源于悲观主义大家叔本华,这帮人对于人生往往倾向于如俄国人般的悲观,因此在他们的文化基因里就带着这股摸不去的悲观。只是当一切似是而非存在着的时候,不妨跳出西哲史,选择如杰克伦敦的小说所说的,热爱生命。

参考文献

拉康:《拉康选集》.上海三联书店.2001

福原泰平:《镜像阶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穆斯达法·萨福安:《结构精神分析学——拉康思想概述》.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商务印书馆.2008

齐泽克:《实在界的面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J.Lacanécrits. W.W.Norton&Company.2006

J.Lacanécritsa selection.W.W.Norton&Company.2004

J.S.LeeJacques Lacan.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1


库萝/责编

思想史
无论它在你心中是什么
缺了言说,它便死亡


本文为思想史札记原创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欢迎给我们拍砖或投稿
sixiangshizhaji@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