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子夏书坊 2019-12-18
  1. 敌视理论就意味着对他人理论的反对和对自己理论的健忘。序11

  2. 阅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它使我们产生更深刻的自我意识,促使我们更加批判地观察自己的种种认同。P83

  3. 阅读不是一个去发现作品的意义的问题,而是一个去体验作品对你做了什么的过程。P90

  4. 全部文学……可以勾勒出这样一个文学“模式”理论出来:在神话中,主人公在本质上高于其他人物;在传奇中,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其他人物;在悲剧和史诗(epic)的“高级模仿”(high mimetic)模式中,主人公在程度上高于其他人物,但是并不高于他的环境;在喜剧和现实主义的“低级模仿”(low mimetic)模式中,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相等;在讽刺(satire)与反讽(irony)作品中,主人公则低于其他人物。p96

  5. 弗莱理论的优点是,它以新批评的方式使文学免受历史的污染,而将文学视为文本之间的封闭性生态循环。P96

  6. 文学作品就是重重期待的不断产生和不断打破,是规律性与任意性、标准与偏离、惯常的形式与戏剧性的陌生化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P108

  7. 语言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而不是铁板一块的系统;符号则就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媒介,因为没有符号任何价值或观念就都无法存在。P124

  8. 奥斯汀最终承认,所有语言其实都是“行事性的”P125……在说话之中实现某种事情p126

  9. 一篇文本可以提供若干互相冲突或矛盾的“主体位置”,而使作品分别由之阅读。P126

  10. 结构主义所设定的理想读者或“超级读者”(super-reader)实际上是一个免受一切社会因素限制的超越性主体。p129

  11. 女权主义与后结构主义之间还存在着其他一些关系。因为,在后结构主义力图拆散的所有二元对立之中,男女之间的等级对立也许是最有害的一个。它好像也是最持久的一个:人类的整整一半在历史上无时无刻不被当作一个有缺陷的存在、一个异己的低劣者而遭受排斥和压迫。……男女之间的冲突是再真实不过的了,但这种歧视妇女的意识形态却包含着一个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如果说这一意识形态是被男人从其中不断获得的物质上和心理上的种种好处保持在位的,那它也是被一个由恐惧、欲望、进攻性、受虐和焦虑所组成的复杂结构保持在位的……妇女运动的要旨并不像妇女运动之外的某些人所解释的那样,只是妇女应该获得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妇女运动乃是对所有这些权力和地位本身的质疑。问题并不在于,有了更多的女性参与,世界就会更好一点儿;问题在于,要是没有人类历史的“女性化”,世界就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P159

  12. 迄今为止左右着人类里斯的一直是劳动的需要;对于弗洛伊德来说,这一严酷的必要性意味着我们必须压抑一部分追求快乐和满足的趋向。如果我们不是为了生存而被召唤去工作,也许就会终日倦眠而无所事事。每个人都得经受弗洛伊德所谓的“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的压抑……p161

  13. 通往无意识的“康庄大道”就是梦。梦让我们可以极其难得地瞥见无意识之如何工作。p168

  14. 拉康的独创性就在于从语言的角度重写我们在弗洛伊德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阐述中已经看到的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把凝视镜中自己的那个幼儿想象成某种“能指”——某种能够赠予意义者——而把儿童在镜中所看到的形象想成一种“所指”。P178

  15. 在接触语言的过程中,儿童无意识地学到了一个符号之所以具有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与其他符号的区别,并且也学到了一个符号涵设着(presupposes)它所表示的事物的不在(absence).P179

  16. 能指链的作用就是分割和区别所有的同一(identities)P180

  17. 拉康说无意识是“所指在能指之下的滑动”(sliding of the signified beneath the sighifier),是意义的不断淡化和蒸发,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现代主义”文本,它几乎是无法阅读的,并且肯定也不会把自己的种种最后秘密解释给交出来。p182

  18. 拉康大胆地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I think,therefore I am)改写为“我不在我思之处,我思在我不在之处”(I am not where I think,and I think where I am not)——这等于说,我不可能既“意欲着表达什么”(mean)而又同时“存在着”(be)。p183

  19.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作为个人完完全全的是可有可无的。无疑得有某个人来完成我所做的事情,因为教育在这种社会系统的再生产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却没有任何特殊的理由为什么这个人就应该是我。那么,这种思想为什么没有导致我参加马戏团或吞服安眠药呢?原因之一就是,这通常并不是我体验自己的身份(identity)的方式,不是我实际上“过”我日子的方式。我并不感到我自己只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某种功能而已,而它没有我也行,尽管当我分析这一情况时,这一点显出来是对的。相反,我感到自己是一个与社会和广大世界有着重要关系的人,而这是一种给我以意义感和价值感,从而足以使我能够有目的地行动的关系。这就好像是,社会对于我并不只是一个非人性的结构,而是一个亲自“对我说话”的“主体”——它承认我,告诉我说我是重要的,并且就以这一承认行为而使我成为自由而自律的主体。P186

  20. 无论其正确与否,弗洛伊德的理论认为所有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都是避苦求乐:从哲学上说,这是一种所谓的享乐主义(hedonism)。P208

  21.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它一方面压迫我们进入对于短暂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把对满足的无尽推延强加给社会中的所有人。P210

  22. 实际上,不必把政治运动拉进文学理论:就像在南非的体育运动中一样,政治从一开始就在那里。p212

  23. 只要个人自由仍然依赖于他人的那浪费生命的劳动以及对于他人的积极压迫,那么任何个人的自由就都只能是残废的和寄生的。文学是可以对这样的状况提出抗议或保持沉默的,但文学却首先正是由于它们才成为可能。p227

  24. '政治的”与“非政治的”批评之间的差别只是首相与君主之间的差别:后者是通过假装不搞政治而促进某些政治目的的实现的,前者则是直言不讳的。p228

  25. 研究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试图去做什么。p230

  26. 我想以一个寓言作为结束。我们知道狮子强于驯狮者,驯狮者也知道这一点。问题是狮子并不知道这一点。文学的死亡也许有助于狮子的觉醒——而这并不是不可能的。P237

  27. 在1970年代初期,被大谈的是能指、社会主义和性(sexuality)之间的种种关系;在1980年代初期,被大谈的是则是能指与性之间的种种关系;从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之时,被大谈的就只是性了。理论几乎一夜之间从列宁转向了拉康,从本维尼斯特(法国语言学家)转到了身体;p244

  28. “文化唯物主义”(1980年,英国社会主义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提出)。它将唯物主义大胆地带入了“精神性的东西”自身之中;模糊了那些对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的分别,即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种种分别。P250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英国]特里·伊格尔顿,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