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慢性中耳炎

 謙豐道 2020-12-01
导读: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治疗少阳兼里实之主方,对于临床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如胆结石,有较好的疗效。作者从经络理论入手,将本方运用于中耳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加味大柴胡汤治疗急慢性中耳炎

大柴胡汤,系仲景治少阳兼里实之主方。有不少临床业医者,常用本方加减治疗胆道疾患收效满意。然少阳胆和三焦之脉皆循耳前耳后入耳中,若因邪郁少阳,壅阻脉络而成为中耳疾病者,予以本方加胆草、甘草治之屡见良效,现分析如下:
 
一、病名及发病特点
 
急慢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聤”“耳脓”、“风耳”范围,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尤其是幼儿及儿童发病最多。常因急性发作失治或延误而转为慢性,甚或久治不愈鼓膜穿孔致成耳聋。
 
二、方药组成及分析
 
(一)药味:由柴胡、黄芩、法半夏、生姜、枳实、大黄、白芍、胆草、甘草九味药物组成。
 
(二)分析:
 
1.中耳炎的形成:

手足少阳之脉,皆“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耳亦为少阳之上窍,若恣食肥甘,胆汁疏泄失常,壅阻胆腑,郁而化热,循经上炎,迫伤空窍,致经隧不通而成。热伤则耳中肿痛而为“风耳”;热盛肉腐成脓内溃而为“耳脓”;久则脓水积聚成块而为“耳聤”。故拟少阳经腑并治之法,用加味大柴胡汤以直清经腑之热,俾邪解络通而告愈。
 
2.药物浅析:

方以小柴胡汤清泄少阳经脉之风热,加枳实、大黄通泄胆腑之郁热。六腑以通为顺,胆为六腑之一,故大黄为不可少之要药,用此既和瘀达胃,亦导热下行。枳实既可增强胆汁排泄,又能导滞行气、疏通胆道白芍、甘草、胆草和里直清胆热而解毒,又缓郁热上壅之势而下行。全方共为经腑并治,釜底抽薪之法也。


3.药物用量:

(3~6岁)柴胡、黄芩各6克。柴胡量不宜大,主要赖以引药至少阳而疏风。半夏、生姜宜轻,各4克,若兼呕可加至6克。枳实、大黄各6克,大黄不应少于6克,若见便秘、口干、苔黄者,大黄可增至12克。白芍6克,舌质红者可改用赤芍6克,或赤白芍并用。胆草6克,若见口苦,耳道肿痛甚者可加至10克。甘草3克,呕者去之(用量可随年龄增减)。
 
三、典型病例
 
例一、范x x,男,5岁。其母代诉:三天前去舅父家,入睡后推被扬手掷足,次日即面赤耳红,发热恶寒,并唤头痛,急以解热止痛片,症似减轻,第二天发烧更高,且见怕冷、口渴、不欲食,随唤右耳中痛,咀嚼困难,耳后微肿拒按。体温39.6℃,脉弦滑而数,舌红苔薄黄,面赤耳红。此系少阳郁热上炎,夹风壅阻脉络,属“风耳”——急性中耳炎。与加味大柴胡汤加荆芥、石膏。二日后复诊,热退不再怕冷,耳中疼痛减轻过半,继以前方去荆芥、石膏,令服二剂。未再来诊,随访告愈。
 
例二、李x x,男,8岁。三年前左耳中痛,后流脓水而多次治疗罔效,近年因“耳脓,而听力减弱,始延余诊治,视其脓液稀白,稍有腥臭。查耳后压之微痛,无寒热头痛,不呕不渴,舌淡苔薄,二便正常,左耳听力减弱,余无异常。以加味大柴胡汤三分之二量加黄芪15克,白芷10克,令服三剂。二诊脓水减少,质稠色白。续前方加白及10克,令服五剂,后未再诊。次年因感冒头痛就诊,询其耳疾,言去年五剂尽,至今未复。
 
四、运用及加减
 
(一)急性中耳炎:证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耳中急痛,耳后压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滑,治以上方。头痛加僵蚕、菊花;耳中疼痛异常加乳没;耳道及耳前后肿痛硬节加夏枯草、姜黄、红花;口渴去半夏加花粉;高热加石膏;恶寒加荆芥;内溃流水加重胆草用量;流脓加野菊、白芷。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内流脓经年不愈,脓色或黄或白或稠或稀,或有腥臭,耳中微痛,不红不肿,无明显的全身症状,脉舌无异常变化,以上方用量的三分之二以清泄余邪,佐甘温补气内托之黄芪20克,白芷12克。若脓色白稀黄芪可用至30克,白芷15至20克;脓色绿臭者加野菊、黄柏、蒲公英;久久脓水不净加黄芪、白芷、白及;脓色黄稠加花粉、白芷。
 
上方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临床若能随症加减,可收满意的效果。

文源:本文摘自《杏林学刊》,1985年02期。作者/白光中。

-完-

小伙伴们好,先跟大家说句悄悄话。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