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资治通鉴卷一九七之九)

 德昌馆 2020-12-01

贞观十七年九月癸未(初七),废太子李承乾被流放到黔州。甲午(十八日),顺阳王李泰被流放到均州。唐太宗叹道:“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如今和李泰生而离别,这日子还有什么心情过!然而朕既然是天下百姓之主,只要能使百姓生活安宁,私情也应当割舍啊。(父子之情,出于自然。朕今与泰生离,亦何心自处!然朕为天下主,但使百姓安宁,私情亦可割耳。)”他又将李泰所上表文拿给身边大臣们看,并对他说:“李泰确实是有才学的,你们也知道朕常常挂念他;但是为了江山社稷,我不得不因国家稳定而和他断绝亲情,让他居住在遥远的地方,这也是两全之举呀。(泰诚为俊才,朕心念之,卿曹所知;但以社稷之故,不得不断之以义,使之居外者,亦所以两全之耳。)”

唐太宗敕令遴选大族良家女子以充实太子东宫,太子派左庶子于志宁向太宗辞谢。太宗说:“我不过是不想让子孙们生于微贱之人。如今既然太子致书辞退,理当遵从他的心意。(吾不欲使子孙生于微贱耳。今既致辞,当从其意。)”唐太宗怀疑太子过于仁义软弱,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再劝我立李治为太子,李治过于懦弱,恐怕不能守护好社稷江山,怎么办呢?吴王李恪的英武果断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公劝我立雉奴,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长孙无忌执意反对,认为不能这么做。太宗说道:“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的缘故吗?(公以恪非己之甥邪?)”长孙无忌说:“太子仁义厚道,真是守成之主;皇储的位置至关重要,怎么可以屡次更改呢?望陛下再好好考虑这件事。(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原陛下熟思之。)”太宗于是放弃了再换太子的打算。

十二月壬子(初六),太宗对吴王李恪说:“父子之间虽然是至亲,然一旦犯罪,则国家的法令不能够偏私。汉朝已立昭帝,燕王刘旦不服,他暗中图谋造反,霍光便以一封便笺杀了他。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为诫!(父子虽至亲,及其有罪,则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汉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阴图不轨,霍光折简诛之。为人臣子,不要不戒!)”

在至尊帝位传承的过程中充斥着铁与血,唐太宗将废太子、魏王远斥蛮荒之地,对吴王加以训导,就是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这些儿子能继续存活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