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二)

 石老师讲语文 2020-12-01

继续谈一些主要的表达技巧

1、抑扬

这种手法在文学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一览无余的作品,一般不会引人入胜。相反,顿挫抑扬,往往金声而玉振;曲径通幽,每每引人寻踪而探胜;欲擒故纵,才见诗意文情和山重水复的丘壑之美。

在写人或物的时候,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

举例来谈: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大家看这首诗,作者想写的是闺妇之怨,但是头两句先写少妇天真无忧不知愁,大家注意下面一个“忽"字。情绪陡然一转,陌头柳色牵动了少妇的春心,勾起了她无限的眷恋和苦闷:悔教夫婿觅封侯。触景生恨,更深一层地写出少妇内心痛切的离愁别恨。前之景愈乐,后之情愈悲;前之兴愈浓,后之怨愈深。这就是欲擒故纵,欲抑先扬。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更能突出作者要表现的主题。

举例二:

一首元曲【中吕】朝天曲   写汉高祖刘邦的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毂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扬先抑,讽刺性极强。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欲抑先扬,一个是欲扬先抑。你能看明白吗?

2、烘托与衬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这是关于这两种手法的解释,请大家认真看一下。

烘托,如果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可以用“众星拱月”。众星是陪衬,月是中心。而衬托是两两想照,显其一种。

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

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人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下面大家再看这几句诗“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有同学能分析这几句所用的手发吗?

前两句是正面写天姥山之高。后面两句就是侧面写,就是衬托了。天台山已是四万八千丈,但是在天姥山面前,却只能”东南倾“了,可见天姥山有多么高峻。

再比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六宫粉黛也都是万里挑一的美女,但是杨玉环回眸一笑,便都黯淡无色了。这也是正称,以美衬美。

下面给大家举反衬的例子,这一点用的最多的是以动衬静,大家是比较熟悉的。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鸟之“惊”、“鸣”反衬春山“夜静”。

当然,由这一点大家又可以想到我们常说的"以乐景写哀请这也是反衬。比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最后给大家简单说一下铺排。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常见的几种情况有按人物的年龄铺排,按人物的服饰装扮铺排,按事态现象铺排,按心理历程铺排,按辈分长幼铺排。

我们高中课本学到的《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突出了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聪明能干。“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组句子是一种横的铺排。作者不厌其烦的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的铺陈,描写了兰芝的妆束、衣饰、姿态、容颜,既写出了她超越世俗之美,更表现出了她的从容镇定。还有我们高一暑假课的讲义上那首《陌上桑》,描写秦罗敷的美貌的那几句,你还记得吗?是不是也是铺排?

铺排的作用两个方面:

1、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渲染某种情绪。2、增强诗歌的胜率和色彩之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