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高考必看“古代诗文常见表现手法”

 仙人掌艾灸养生 2011-09-21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 用典。引用或化用典故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加深了本词的历史意蕴。

2. 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或近似或对立的关系,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的表现手法。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2)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关系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一种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进行陪衬的方法。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

3.想象。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刘禹锡《望洞庭》中的“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呈现于纸上。

4.抑扬。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抑扬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

1)先抑后扬。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曾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看到美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2)先扬后抑。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整首诗先紧紧围绕“重贤”逐步升级,极力渲染“重贤”的程度,直至“可怜夜半虚前席”达到极点,而最后一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则使形势急转直下。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更加深刻、更加有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