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解析(二)

 石老师讲语文 2020-12-01

工作室招生简章(最新)   

点睛培优工作室简介

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1)

北京各区模拟题中有关《论语》的考题汇编(2)

2019年高考语文(北京卷)解析(一)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3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G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这道题涉及到古诗中虚实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这就是鉴赏能力的问题,本诗重在说理而不是写景抒情,所以诗中提到的桃李仅仅是为了对比,突出墨梅的特点,而非实写。因此说同时描绘了桃花、李花,是错误的。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这道题麻烦点,因为选项说的似乎都有道理,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想想我们遇到的选择题中经常出现的几种错误情况,B项说讽刺,大家要注意这是题画诗,跟讽刺风马牛不相及。C项,诗中引用梅花妆,也只是说明所画梅花之美,和富贵气质也不搭调,错在一个“富”字上,如果是“高贵”还差不多,另外,和第一首中的“清姝”也矛盾呀。D项,最后两句诗说的是艺术中意和形的关系,并不是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一个是概括,一个是比较,需要大家把层次分清楚。另外,大家注意问的是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不是对“墨梅”特点的认识,不要当成普通的咏物诗。第二问侧重点应该包含两方面内容:对象的某个侧面,以及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认识:综合两首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墨梅图既画出了梅花娇媚的形态,又画出了梅花清高淡雅的风韵。

比较:第一首事侧重于通过对比赞美梅花的高雅风韵。第二首诗侧重于通过典故表达对画师高超画技的赞美,并且表达了神似重于形似的艺术观。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①陆游看见沈园的桃花,思绪万千:“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__ ,锦书难托。”

②唐人多爱牡丹,宋人多爱梅,周敦颐却独爱莲“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③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

为“容安斋”。(这道题就想有“容”和“安”的句子)

④有些同学在阅读经典时,只摘抄妙语瞥句,而不注重领会思想、汲取智慧。用俗话来

说,这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用古诗文名句来说,可谓“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有关学习的文章,我们中学阶段只学了《师说》和《劝学》,缩小区间)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北京的“大”与“深”

以外地人前后居京近二十年,感触最深的,是北京的大。每次出差回来,无论出北京站奔长安街,还是乘车过机场路,都会顿觉呼吸顺畅。“顺畅”本应是空间印象,却由复杂的文化感受作了底子。日本鹤见祐辅有一篇《北京的魅力》,其中说,若是旅行者于“看过雄浑的都市和皇城之后”,去“凝视那生息于此的几百万北京人的生活与感情”,会由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发现“日本人所难以企及的‘大’和‘深’在”。

外国观光客如何感觉北京姑置不论,来自人口稠密的江南城镇而又略具历史知识的本国旅游者,他们所感到的北京的大,多少应当由元明清三代帝都的那种皇城气象而来。初进北京,你会觉得马路广场无不大,甚至感到过于空阔,大而无当,大得近于浪费。由天安门下穿过故宫,则像是走过了极长的一段历史。于是你又由“大”中感到了 “深”

久住北京,已习惯于其阔大,所感的大,也渐渐地偏于“内在”。似乎是汪曾祺吧,于香港街头见老人提鸟笼,竟有点神思恍惚,因这种情景像是只宜在北京见到。无论世事有怎样的变幻,护城河边,元大都的土城一带,大小公园里,以至闹市区马路边人行道上,都会有老人提着鸟笼悠悠然而过,并无寂寞之色,倒是常有自得其乐的安详宁静。老派北京人即以这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和谐。

大,即能包容。也因大,无所损益,也就不在细小处计较。北京的大,北京人的大气,多少应缘于此的吧。跻身学界,对于北京城中学界这一角的大,更有会心。北京学界的大, 也不只因了能作大题目大文章发大议论,凭借“中心”的优势而着眼处大,人才荟萃而气象阔大,更因其富于包容,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哲学家任继愈写北大的大,引蔡元培语“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说“北大的‘大’,不是校舍恢宏,而是学术气度广 大”。北大的大,也因北京的大。当年蔡元培先生的治校原则,或许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文化精神。

至于其“深”,天然的是一种内在境界,非具备相应的知识并有体会时的细心,即不能领略。天下的帝都,大致都在形胜之地。龚自珍写京畿一带的形势,说“畿辅千山互长雄,太行一臂怒趋东”;还说“太行一脉走塭蜿,莽莽畿西虎气蹲”。见惯了大山巨岭,会以为如北京西山者不便名“山”,但这一带山却给京城气象平添了森严。居住城中,瓦舍明窗,但见“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于薄暮时分,华灯初上,独立苍茫,遥望远山,是不能不有世事沧桑之感的。即使你无意于作悠远之想,走在马路上,时见飞檐雕梁的楼宇、 红漆金钉的大门,也会不期然地想到古城所拥有的历史纵深。

直到此时,你还未走进胡同,看那些个精致的四合院和拥塞不堪的大小杂院。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四合院是一种人生境界,有形呈现的人生境界,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老舍《四世同堂》中的英国人表述其对中国式家庭关系层次的印象:“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糅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他们各有各的文化,而又彼此宽容,彼此体谅,他们都往前走又像都往后退。”这种关系结构,推而广之即至街坊、邻里。“四世同堂” 是胡同里老辈人的理想,包含其中的“和合”也被用以构造胡同秩序。厚积于北京的胡同、 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不但故宫、天安门,而且那些幸运地保存下来的每一座普通民居,都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

就这样,你漫步于北京街头,在胡同深处谛听了市声,因融和的人情、亲切的人语而有 “如归”之感。或许你有时会为古城景观的破坏而慨叹不已,但仍能发现古城犹在的活力。北京是与时俱进的。这古城毕竟不是一个大古董,专为了供外人的鉴赏。即使胡同人家又何尝一味宁静——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旧时的文人偏爱这古城的黄昏,以为北京最宜这样的一种情调。士大夫气十足的现代文人还偏爱北京的冬天,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认为“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 使人感受得最彻底”,这自然多半因了士大夫的“有闲”。今天的人们,或许更乐于享用生气勃勃激情涌动的北京之春。他们也会醉心于金秋十月:北方天地之高旷,空气的净爽,于一声浏亮【1】的鸽哨中尤令人感得真切。北京是总让人有所期待的,她也总不负期待,因而你不妨一来再来。写到这里,发现自己早已是一副东道主的口吻。我有时的确将北京视同乡土了。静夜中,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我一再地想到明天,破晓后的那个日子:那个日子将给人们带来些什么?

(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

注释:【1】浏亮:明朗清晰。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              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

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                 形胜:外形优美

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           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

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               幽闲:清静闲适

解析:白给分的题。《滕王阁序》中学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如何理解都不可能是外形优美的意思。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称北京是与时俱进的,不是专供外人鉴赏的“大古董”,说明作者对北京这座古城的情感态度,不止于怀旧。

B.结尾写道“倾听着这大城重浊有力的呼吸”,作者把北京视为生命体,“重浊有力”显示了北京城的历史感与生命力。

C.多有引用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引用老舍的《四世同堂》和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是为了说明北京之“大”。

D.作者多次使用第二人称“你”,是为了与读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便于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现场,进入生活情境。

解析:本文两大部分内容分别是讲的北京的“大”与“深”,前面讲“大”,后面讲“深”,你看看引用老舍和郁达夫的作品,是在哪一部分不就解决了吗?又是白给分的!

19.北京的“大”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从空间印象入手,谈北京城市格局的“阔大”。

B.作者从京畿一带的地理形势,谈京城气象的“森严”。

C.北京的“大”养成了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

D.北京的“大”体现在学术气度的广大与文化精神的包容。

解析:C项关系错误,应该说老派北京人“安详宁静”的神情风度与北京的“大”相和谐,或者是一种表现,而不是因果关系。

20.作者为什么说“你在没有走进这些胡同人家之前,关于北京文化的理解,是不便言深的”?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6分)

解析:这是一道原因题,答题思路应该是说走进胡同人家可以感受到什么。答题区间是第6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几句话,各表达胡同的什么特征,然后概括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①胡同人家是北京文化的保存者,生动地展示着北京市民的安分、平和,彼此间的有限依存和有节制的呼应。

②厚积于北京的胡同、四合院中的文化,是理解、描述中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③胡同、四合院是实物历史,是凝结于砖石的历史文化。

21.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7分)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写出具体的事情,一个是做出正确的对认识和思考的表述。

可从学校老师对待自己的方法和态度上谈从中国的师道,这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也可以从社会方面找具体的事例,谈真诚、谦让、包容等文化精神,还可以从家庭中的事情上谈中国家庭伦理的文化精神。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           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解析:我一直讲微写作的题目首先要符合要求,这个题目的要求如下:1、必须是《呐喊》中的作品。2、复述内容不得出现错误。3、整个写作分三部分,复述内容、说明启迪和讲清原因。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解析:这个题目就十分简单了,但是想得高分也非易事。同样的内容写过很多,关键是如何描写得生动形象,尤其要注意细节描写,可用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手法。另外,不要有废话,你写的内容一定是说明“内心强大”的。内心强大的表现需要有生活的困境做前提。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解析:第三个题目肯定考的就是抒情了,如果没有语言方面的特长,尽量不要选择这样的题目。赞美一个人要赞美他的具体特点,而不是只说他“心清如水”。如何心清?如何如水?具体的表现是什么?把这些内容揉在你的抒情性的语言里,才能得到高分。

2.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軔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迀、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解析:考的依旧是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系,学生不但要懂得回顾历史、总结历史,还要懂得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从命题内容角度看,“文明的韧性”,属偏正式短语,韧性是核心语,是个抽象名词,考生写作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文明”是修饰限制成分,规定了“韧性”的方向与维度。整合起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从命题形式角度看,命题者依旧给了提示语,需要同学们进行分析,明确命题者想要让你写作的角度。材料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叫“韧性”;材料第二句话,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告诉我们需要写民族的“韧性”;材料第三句话,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告诉我们必须思考“关键时刻”,都有那些时刻?这些时刻,文明的韧性如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材料第四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告诉我们还要写“韧性”在未来中国复兴道路上的重要意义。

我一直强调阅读和写作的结合。很多同学不懂得文化和文明,不懂得历史,一个是由于读文章少,一个是由于只读不思,这都是学语文的大忌。这类作文题目对思想性有较高的要求,不是随便就能糊弄的。这也给高一高二的同学们提了个醒,不在语文上下点功夫,难以应对以后的高考。语文的高考更不是学好基本教材能解决的。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 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以 “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石老师(语文)教龄18年,海淀区高级教师。班主任工作经验15年,完整的带过三届高中生(2003-2006,2008-2011,2011-2014),参加过四次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工作。曾获得海淀区北部新区骨干教师、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所教学生最高语文成绩是2014届文科班课代表,高考141分,当年是北京市第35名。2018年辅导的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的陈同学语文成绩从上学期的104到高考的132,最终顺利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