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剑锋:企业家要融“儒性”与“匪性”于一体

 华夏基石 2020-12-01

《洞察》杂志十年经典回顾

十年前我和吴春波教授曾问过华为总裁任正非一个问题,当年他为什么选择通信行业,任正非笑答:“因为我无知,无知才无畏,如果创业时我知道通信行业竞争这么激烈,人才要求这么高,打死我也不敢进这个行业”。

2004年我和清华大学EMBA学员在杭州与娃哈哈总裁宗庆后交流时,有的学员也曾问他,未来十年娃哈哈的战略是什么?宗庆后的回答令人诧异,“我不知道娃哈哈未来十年怎么走?我只知道明年怎么活”。

一位EMBA的企业家学员系统学完管理课程后一脸的困惑,“没听教授系统讲课以前,什么都敢干,听完教授们讲课倒什么都不敢干了”。虽然企业家们这些偏执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回答听上去有悖于常理,但我认为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真谛之所在。

企业家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两条:一是创新,敢于打破常规,二是敢于承担风险,敢拍板,敢亮剑。而这种精神更多来自于天赋异禀,并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所谓无知才能无畏,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揭示了企业家一个“敢”字了得!同时过去中国企业的成功大多是机会主义条件下的产物,而在机会导向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家只要凭着敢于创新与承担风险的精神,就可以创造企业高速成长的奇迹。他们的共同特征是:

1

出色的直觉思维和感知力,能够敏锐洞察机遇,把握机会,拥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与敢于承担风险的意识;

2

非凡的魄力与人格魅力,他们往往大权独揽,一呼百应,在企业拥有绝对的权威。没有镀金的洋文凭,没有政府的后台,他们必须依靠个人身先士卒的感召力来树立个人威信;

3

革命式的创新精神和政治思维及运作能力。在创业时期或高速成长时期,企业上下都需要一股原始创业激情,企业领袖或多或少都具有政治家思维,既能通过政治手段获得企业生存的外部资源,又能在企业内部通过口号式、运动式的方式,“忽悠”员工抱团打天下,驱动企业高速发展。

但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的量级及企业自身的规模已与过去截然不同,企业正经历一个从机会导向转向战略导向的系统变革期,企业创新不能再简单基于企业家的“胆商”和“匪性”,而更多需要企业家“儒性”基础上的系统思考能力。无知无畏能够导致一个企业一时的成功,但却不能引领企业持续的成功。企业要持续成功,必须完成基于战略的系统思考,对企业使命、愿景、战略选择、核心能力、资源配置原则等基本哲学命题达成共识。因此我们不能再一味地推崇无知无畏,企业家必须从无知无畏走向有知无畏。

尽管任正非说自己无知,人们误认为他是一介武夫,其实他在部队当兵时就是技术创新能手,曾获全军科技创新二等奖,是一个对知识有着狂热追求与占有欲的人,只是这种知识是有质感的知识,不仅仅包括书本和专家教授的自酿,而且还来自于实践的积累、感悟与学习。柳传志每月请公司内部有思想的年轻人进行交流、辩论,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任正非常年聘请一批教授相伴左右,作为御用文人并“血洗”他们的知识,也是一种知识学习的捷径。宗庆后每年花二百天跑市场,他的知识都来自于客户,来自于市场,这种知识更鲜活,更贴近现实。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单靠陈独秀式的知识分子的“儒性”是不够的,仅凭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匪性”也是不足的,只有将知识分子的“儒性”与绿林莽汉的“匪性”融为一体,方可成就大业。但愿中国的企业家继续保留无知无畏的革命精神,只是要让无知少一点,有知多一点......

本文原刊发于《洞察》杂志2007年第一期


欢迎持续关注——

这里是原生态的语音、原创的观点和形式。

我们只想用真诚的态度、媒体人的视角、管理学的知识为您建一个朴素、安静的管理类语音后花园,和同道之人一起思考,一起前行。

语音传送,思想相随,

助您做最好的自己和最有生命力的企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