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生意呼唤组织!业务决定组织,组织的价值是为业务赋能

 华夏基石 2020-12-01

业务与组织


企业经营的正道是借助老业务的资源和能力完成组织化,使组织具备为新业务进行组织化赋能的能力,唯有如此,企业才具备了持续发展的自造血能力。




一、怎么理顺业务和组织的关系?首先是思考生意,再思考组织怎么去实现生意,业务决定组织

1.按照巴纳德共同的目标、贡献的意愿的逻辑,政府、事业单位、企业都是组织。现在的企业范畴,将企业的命题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属于生意问题;一类是组织问题,怎么落实生意。企业先要思考自己的生意,再思考自己的组织,思考组织怎么实现生意。

企业的生意是什么,怎么建立自己的生意?有三个要素:一是顾客,顾客对价值的认定、顾客的需求、顾客自身行为的变化等;二是完成顾客的需求,要考虑满足顾客需求需要什么样的资源,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形态;三是如何把资源与客户需求连接在一起,即业务过程。这三个要素的演变决定了生意模式,组织受它的影响。

2.洞察生意,开辟业务时,要先思考组织哪些变量变了,哪些没有变。

不管是在顺境还是逆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不会变,顾客也不会变。顾客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永远是从他自己的需求出发。

变的是资源。比如,以前资源的形态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土地、资本,在所有资源形态里很重要。现在,对技术资源的拥有,在所有资源形态里、在所有商业里变得很重要。笼统说就是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成为商业的关键资源变量里的主要变量,这个变化影响了现在的商业逻辑。

变的是组织的技术。工业化时代,企业其实也是以客户为中心,只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决定了无法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做,工业技术、生产技术、研发技术都无法提供支持。在技术约束的条件下,核心只能是在资源和需求之间做平衡。现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了变化,比如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能把你的生活方式搞得清清楚楚,当然就对需求的理解变深了。

变的是人在组织中的地位。知识变了,技术变了,而知识和技术是承载于人的,所以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就变高了,人的诉求变化了,由此带来了组织的一些变化。

 




二、组织如何为业务赋能?把能力建在组织上

 1.组织化赋能,就是把能力建立在组织上如果一个企业的能力建立在了组织上,它就很容易给业务赋能,尤其是在企业开辟新业务时。

很多公司的能力没有建在组织上,而是加载在个人身上,比如个人拥有客户资源,个人的客户资源没有共享在公司的平台上,资源没有组织化,而是游离在个人或利益小群体那里。

一个能力和资源没有组织化的企业,很难给新业务赋能。

阿里建了中台、后台,才完成了能力和资源的组织化。

华为建了十大管理平台,这也是企业能力组织化的大工程。拥有组织化能力体系,阿里人、华为人做新业务,就比没完成组织化的企业容易很多,组织丰富多样的能力和资源在同一个大平台上不断沉淀、积累,雄厚的组织化能力不断进化、提升,这些能力很容易叠加到新业务上。

2.组织化程度高的企业,新业务做起来相对容易,因为组织赋予了得天独厚的好条件;组织化程度低的公司,新业务做起来很困难,如同一支正发起进攻的队伍却呼唤不到炮火。

比如,搞定客户是一个很重要的组织能力,阿里把客户资源组织化,所有客户信息掌握在中台,前端开展新业务时,可以调用中台的客户信息,通过分析特定客户群的需求,去做好新产品。阿里巴巴的能力分享做得更彻底,它建了著名的组织模式——强后台、大中台、小前台,前台的业务部门包括淘宝、天猫、聚划算、口碑、阿里妈妈、菜鸟等,这些业务的背后是强大的能力中台。阿里早期是从老业务里提取出中台体系的,如用户中心,所有阿里客户结构化的信息都放在用户中心,又如商品中心,这也是一个共享资源中心,天猫和淘宝等销售前端共用商品中心。

又如阿里的交易结构、交易评价,如店铺搜索、整体数据和营销推广等,这些能力和资源都沉淀在业务中台。如天猫想做新业务,它能从中台调出聚划算、口碑等业务前端的资源。如此,在信息赋能和组织化能力加持下,各业务单元创新的难度大为降低,新业务成功更有保障。

案例链接:华为的十大管理平台是中国企业组织化成果的一个标杆


华为的十大管理平台是中国企业组织化成果的一个标杆,它们包括技术研发平台、中间试验平台、产品制造平台、全球采购平台、市场营销平台、人力资源平台、财务融资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分别嵌入了高绩效文化、战略方向、客户化组织、流程化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工具、衡量方法、求助体系和激励约束。这个严整有序的体系既是华为内部的多元化大生态,又是一个自运转的价值传递、价值创造的组织闭环。华为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十大管理平台,到2011年,这个体系里上面是公共平台,下面是三个事业群,每个BG都共享了这些能力平台。

在这个能力和资源充分组织化的体系里,当各事业部的客户有了新需求,业务团队就能从客户需求出发,定义新的产品和服务。在十大平台共享的组织化能力支持下,新业务团队不需要什么能力都具备、什么资源都有,如需要研发、人力资源等支持时,可以调动平台的对口资源。

 

华为的十大管理平台是中国企业组织化成果的一个标杆,它们包括技术研发平台、中间试验平台、产品制造平台、全球采购平台、市场营销平台、人力资源平台、财务融资平台、行政服务平台、知识管理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分别嵌入了高绩效文化、战略方向、客户化组织、流程化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工具、衡量方法、求助体系和激励约束。这个严整有序的体系既是华为内部的多元化大生态,又是一个自运转的价值传递、价值创造的组织闭环。华为从2004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十大管理平台,到2011年,这个体系里上面是公共平台,下面是三个事业群,每个BG都共享了这些能力平台。

在这个能力和资源充分组织化的体系里,当各事业部的客户有了新需求,业务团队就能从客户需求出发,定义新的产品和服务。在十大平台共享的组织化能力支持下,新业务团队不需要什么能力都具备、什么资源都有,如需要研发、人力资源等支持时,可以调动平台的对口资源。

3.组织化程度低的企业是另一番情形,它们的业务对个体依赖性很强。如在一些医药企业,一个超级销售员能独自把一个地区的医院、院长、医生、药房渠道都搞定,如果企业想添加新业务,就必须得把这个负载着核心资源的人调到新业务上,这样一来,往往老业务又陷入停滞。因此,能力和资源没有组织化的企业,很难做到既维持好老业务,又有余力不断开辟新业务。

我们知道,开展一个新业务,如果所有短板都需要项目团队自己去弥补,就进展得特别艰难。比如,开发一个新产品,从技术开发到产品制造,从供应链到销售端,如果所有环节都需要自己去找人、攻关,要求未免太高了,一个团队不可能具备如此面面俱到的能力。

在储备了组织化资源和能力的企业,新业务团队面临的障碍大大降低,它可以借用很多平台的能力,自己只需集中力量单点突破,新业务成功的几率会大为提高,否则,很多能力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建设,很多资源需要分散精力去四处获取。

4.组织化能力建设是需要下苦功夫去做的。很多企业存在着一种“游击习性”,做业务是机会主义导向,核心业务对企业的所谓能人、牛人特别依赖。

要克服掉这种机会主义的习性,在组织能力建设上舍得花时间,投入财力、人力,才能真正建好组织化工程。

在华为、阿里、美的这种大企业,人才也在不断地流失,大家可以看到,市场上有很多来自这几个企业的各类职业经理人,但这几个企业依然人才济济。为什么它们的平台上能不断冒出能力很强的新人?这个道理正是,当组织能力很强悍的时候,人在这个平台上也更容易成事、成才。在能力和资源充分组织化的环境里,职场人在早期不需要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把自己打磨成一个“完人”,他只需在自己专长的环节上突出,跟自己的组织角色做好匹配就行了。

5.如何打造组织能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有一门课程叫《企业的二次创业》,专门讲这个问题。企业做起来,早期多是靠风口和机会,靠老板个人的能力、才华,靠风险投资、创业团队的奋斗,借此把企业推到一个规模上。但初创时期的这股劲是不可能持续的,对创始人和创始团队来说,不可能所有人都愿意并能够和企业一起成长,持续保持旺盛的创业激情。

正因如此,企业必须经历组织化的阶段,完成它的二次创业。很多优秀企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华为从1995年开始,历时10年,从机会导向走上了组织化的轨道。在这期间,华为做了《基本法》,统一干部的思想,通过人力资源系统改造完成了管理团队的职业化改造,对业务流程作大规模的整合,通过一系列变革,华为完成了组织能力建设的二次创业。

在几个大的历史阶段,美的可以说是一个和华为同步成长、蜕变的企业。有意思的是,华为早期做2B,在业界是有名气的,美的做2C业务,但它很低调。美的从1996年始,差不多也是历时10年,几乎在与华为同时期,完成了二次创业的系列变革。1995年美的业绩26亿,1996年萎缩到20亿,停止了增长,美的于当年进行事业部改造,搭建了控制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营销体系、研发和生产体系,在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管理体系的组织化过程。

案例链接:

2018年上市以来,小米的动作也特别大,第一轮变革就是调整干部,手机和很多业务的负责人都调了,提拔了一些中层的年轻人做业务负责人,成立了组织部、参谋部,这都是在完成二次创业的过程。从过去的强调速度和效率,现在小米在追求组织化建设的上台阶,雷军表态,他自己也要转型。

蜕变是痛苦的,但熬过自己折腾自己的种种不适,才能完成组织能力的升级,企业成长才能获得新的动能。

 

6.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强了,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上面能长各种植物,生态朝气蓬勃,而一个企业如果缺乏组织能力,就像一块沼泽、一片沙漠,除了能寄生原来的仙人掌,别的植物很难长,新业务长不了,冒出头来也活不长。

企业经营的正道是老业务的资源和能力完成组织化,具备为新业务进行组织化赋能的能力,唯有如此,企业才具备了持续发展的自造血能力。

  • 注:本文根据苗兆光老师内部分享及文章整理编辑而成,未经本人审阅

欢迎加入华夏基石高端读友群,入群请加微信13611264887,成功加入即赠送华夏基石管理评论电子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