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继霞分享之董氏奇穴七七部位 三重穴

 VX13027602816 2020-12-01

三重穴

      [董师原文]

穴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穴位定位

  [诠解发挥]

穴名:重者, -起并用也,此三重穴之三穴常

一起并用。 此为三个穴中的第三个。

定位及取穴:在二重穴直上二寸。即胆经外

丘穴前一寸。

现代解剖:肌肉:在腓骨短肌和伸趾长肌分歧

部。血管:有胫前动、静脉分支。神经:当腓浅神

经处。

新用:大腿髋骨疼痛特效。脾发炎、脾肿

大脾病脾硬化、乳发炎、乳肿大、乳痛、乳房小叶

增生、甲状腺肿大、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

痹、睡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中风后遗症、脑震荡

后遗症及脑性麻痹,踝痛或扭伤、脚趾痛。可治

落枕。

解说及发挥:

1.一-重穴位于胆经之悬钟穴向前一一寸,二重穴在一重穴上二寸,三 重穴在二重穴上二寸。所谓回马针即倒马针,即一起两针或三针并针。

2.三针同下,除治上述各症特效外,尚可治脾发炎、脾肿大、脾硬化(脾家病用针以右边为主) ,乳发炎、乳痛、乳房小叶增生,甲状腺肿大等症甚效。

3.本穴有增加脑部血液循环及祛风化痰之功效,治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及脑性麻痹均有极大功效。

4.本穴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唾中咬牙及肩臂手腕痛亦有殊效,皆与祛风化痰有关。

5.三重穴位在少阳(胆)、阳明(胃)之间,治疗少阳、阳明两经合并之病(如颜面神经麻痹)甚效。

6.本穴治肝脾之病,其原理与木斗、木留类同。

7.穴在少阳胆经及阳明胃经之间,少阳主风,阳明主痰,主治以风痰之症见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