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献之行草《肾气丸帖》

 墨醉轩 2020-12-01

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方派最有名的方子之一,很早就受到重视,应用极广。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生于会稽山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先后娶郗道茂和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草书闻名,楷书、隶书功底深厚,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肾气丸帖》也叫《承服帖》,王献之书,拓本。3行,28字。行书。入刻《淳化阁帖》。

【释文】承服肾气丸,故以为佳。献之比服黄耆甚勤,平平耳。亦欲至十齐,当可知。

【大意】他在帖中告诉朋友,肾气丸效果不错,但也要服十剂以后才会有效。对黄耆这味药他认为效果平平。

《肾气丸帖》中,这款又名“八味地黄丸”的良药,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约150-219)《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方派最有名的方子之一。今日常见的“六味地黄丸”,与又名“明目地黄丸”的“杞菊地黄丸”都堪称肾气丸的衍生升级产品。比如,从组成肾气丸的八味药中拿掉桂枝,附子这二味药,就是家喻户晓的六味地黄丸了。

王献之在帖中告诉友人,自己正在试用肾气丸,感觉比黄耆疗效好,打算再来十剂继续感受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