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建军:《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大家谈

 七烟 2020-12-01

《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于2019年出版,我也终于长舒一口气。书出版后,李伯谦、郭大顺、杨建华等老师和同学、同事、同行们发来祝贺,给予我信心和支持。读着他们或温馨或风趣的鼓励的话语,让我感动不已,回味无穷,成为我永久的纪念,亦成为鞭策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今日将其刊出,与大家共飨。从收集资料到书出版前后历时近十年,过程不言而喻。以下节选自书的后记,并略作改动,以介绍本人的经历和书的框架。

《岭南地区商周时期墓葬研究》封面

老师们的鼓励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我第一份工作是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那里的学术氛围很浓,对外交流也广,与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有业务交流,视野比较开阔,工作需要每个人都要独挡一面。时任所长辛占山是一位“老北大”,是北京大学1959级考古专业学生。在我的印象中,辛所长是位睿智的领导,性格沉稳平和,说话不紧不慢,对下级同事从不颐指气使,对年轻的专业人员很是关爱。在辽所与世界银行的合作项目中,做专业翻译工作让我与郭大顺副厅长的接触很多,他既是上级领导,又是考古学专家,待人随和,对我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我的第一份工作锻炼了我,给了我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有一班关心同事的领导和互助的同事们,这些都是使我快速成长的基石。行脚匆匆,人生匆匆,从离开辽所至今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我对辽所的记忆却历久弥新。

广东曲江石峡人面纹青铜短剑&四会高地园M1青铜人首柱形器

广东深圳黄竹园M16玉石器随葬品&广东博罗横岭山M056水晶列玦

广西贺州龙中岩洞墓青铜牺尊

香港大湾M6随葬品--玉石牙璋和饰品

2001年我从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珠海市博物馆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我在研究室、拓展部、保管部都锻炼过,让我对博物馆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感知。博物馆与研究所和大学是不同的,本身的综合业务性质也决定了研究工作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市级博物馆,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开展研究,甚至不明白什么是研究,业内人士都会把做研究看成只是个人的事,与单位无涉。其实研究本身是个自觉的行为,并不是每个单位都会像行政工作那样做出具体的安排和指导。但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石,没有研究,其它的工作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是幸运的,刚来珠海,就遇到了一个好遗址。当时馆里安排我接手做珠海宝镜湾遗址陶器的整理工作,我对岭南的考古研究就是从宝镜湾遗址开始的。我在吉林大学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卜工先生一直给予指导,经常谈论岭南考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童鞋们的点评1

童鞋们的点评2

我是热爱考古的,记得刚读博的第一课,导师许永杰先生曾对学生们讲过“只要你们认真跟我学,你们的功力一定会大长”,我当时就记住了这句话,并以此来时时鞭策自己,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的专业功力是否会大长。事实证明,经过一年的上课学习和接下来的几年实际分析遗址材料之后,以前拿不准的问题的确已经知道从何入手了,比如考古报告中的层位关系该如何更好的运用等等。

我的博士论文主要着力于两件事,一是在大的时空框架下确立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考古学遗存编年序列,为以后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准确的科学的年代标尺;一是在分期的基础上通过墓葬研究来探讨岭南社会的文明进程,尽可能重建岭南商周时期的历史。对遗址年代的梳理本身就是一个繁重的任务,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墓葬分析,再加上有大量的器物图要处理,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面对众多的墓葬材料,该从何入手,从哪些方面展开分析,是一个时刻摆在面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硕士论文分析的是三晋东周铜器墓,感谢北京大学的导师刘绪先生在墓葬研究上的指导,让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在面对墓葬材料时能保持冷静。也感谢吉林大学杨建华老师对我论文写作的关心,并把她自己墓葬分析的文章发给我学习。另外,书出版后,关于深圳黄竹园墓葬出土的列玦材质,据发掘简报是绿松石,感谢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吕良波老师及时告知应为孔雀石。

同学樊蔚封面题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