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攻下安庆后,曾氏兄弟对于朝廷的一个命令,态度完全不同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小珏说历史——《曾国藩及湘军》系列八十 请勿转载

太平天国兴起之后,很快就闹得江南鸡犬不宁,最后顺着长江而下,直取南京,并改名为天京,定都于此。太平天国鼎盛时期,就是控制了富裕的长江流域,才得以和清廷分庭抗礼。湘军的领导者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知道,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最重要就是控制长江,而控制长江流域,则需要将天京以上的武昌、九江、安庆三个最重要的据点拔掉。

利用优势的水师,湘军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先是攻克了武昌,虽然花掉了大量的时间在九江,甚至付出了猛将塔吉布的代价,还是将其收入囊中。那么,安庆的存亡,就关乎太平天国与清廷的气运了。

这一仗确实也打得很艰苦,湘军和太平军围绕了安庆,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围城和救援战。担任围城任务的就是曾国荃率领的吉字营,他们浴血奋战,围困安庆长达两年,打败了守军的突围,也打退了陈玉成的救援。在1861年九月五日,曾国荃利用地道,将炸药埋在安庆城墙之下,随着一声巨响,湘军潮水般涌入安庆。

这是湘军对太平军的决定性胜利,从此之后,天京再无屏障,太平天国处于全面防守的态势,当时的人很清楚,太平军被剿灭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朝廷对于立下大功的曾国藩、曾国荃等湘军将领大加赏赐。

曾国藩被授予太子太保头衔,并奉旨督办苏、皖、浙、赣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曾国荃呢,他以“智勇兼施”赏加布政使衔,并赏穿黄马褂。

曾国荃就在安庆呆了大概一个月时间,而且在此期间还在安庆周围打了几仗,基本肃清了安庆附近的太平军,这才以吉字营伤亡过大为由,回湘募集乡勇,也对身心进行调整。

曾国藩则移师进入安庆,对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继续保持压力。然而清廷却急急忙忙向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希望他能赶紧带兵进驻上海。

原来,在湘军攻取安庆的时候,太平军早就在淞沪一带增兵,而现在上海的形势危如累卵。因此,地方官员和士绅都非常着急,向朝廷请兵。此时清廷哪还有能上阵的兵?只能催促曾国藩救援。

作为曾国藩来说,历来是谨小慎微的,对于朝廷的命令,他自然不敢怠慢。然而,他手头的湘军,已经分配到各个重要的城市,现在能调动的余力,就是在曾国荃的吉字营。

但是,曾国藩向曾国荃商量此事时,却得到了曾国荃的断然拒绝。曾国荃不但不去上海,而且还表示对他人的批评非常不满,最后赖在家中迟迟不肯出山,一副退隐的架势。

这一下朝廷就慌了神,生怕曾国荃真的要养老了,连忙赏赐头品顶戴,后来又直接补授浙江按察使,在曾国荃磨磨蹭蹭呆了三个月才动身后,清廷又进一步将江苏布政使的实职给了他。

更为关键的是,就是他避而不战,曾国藩几经商量,只好让李鸿章率领淮军进驻上海,去解决当地的事情。

是曾国荃真的厌战了吗?显然不是,他返回战场后,如同上足了发条一样,根本没有按照原计划,而是急功近利连下无为、巢县、含山、和州、太平府、金柱关、芜湖、江宁镇、大胜关等地,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在天京城南门外的雨花台扎下营寨。他这种打法,让曾国藩担忧不已,一度确实也让自己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但是,这就暴露了曾国荃赖在家中的私心。王定安编著《曾国荃年谱》称:

时朝廷以杭州陷,松、沪岌岌可危,议令公率师出上海,规苏、常,屡诏促兵。国藩邮书商之。公答曰:“松、沪财赋甲天下,筹饷易,然贼巢在金陵,急攻其巢,必以全力援救,而后苏杭可图,愿任其难者。”国藩壮其谋,因以金陵属公。

这一段是为曾国荃添彩,其实也间接说明,曾国荃就是担心自己去了上海以后,围攻天京的功劳交给了别人。所以,他宁愿赌气,也不能白白让出大功。事实也果然如同他所预料,李鸿章的淮军因为驻守上海,后来在湘军围城时,也没有来得及赶上,在半路的时候,天京就被曾国荃攻破。

曾国藩是何等人,他也早就洞察到弟弟的心思。他自然也希望弟弟立功,所以在其日记中含糊写道:是日接沅弟信,不愿往上海,恐归他人调遣,不能尽合机宜,从违两难。

总之,就是曾国荃的这点心思提醒了曾国藩,让他也没有勉强,最终两兄弟合力将攻破天京,剿灭太平天国的不世之功拿下。

喜欢请点击关注,每天带给你有趣的历史故事。

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曾国荃年谱》、《曾国藩日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