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18岁中进士,又是清朝巨富,做了一件事保住中华文化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顺治四年,一个叫做季振宜的人考中进士轰动一时,因为他当时才十八岁。更为令人羡慕的是,这位泰兴县才子家中十分富裕,有着“国朝巨富”的称号。他家中豪宅无数,良田千里,自然也不贪不腐,成为了一个好官。

然而,他的官当得并不大,更让人称颂的是做了一件惠及万世的事情,保住了中华文化。

在中华渊源流传的文化中,唐诗是一个巅峰,灿若星河的诗歌与风流倜傥的诗人们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然而,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战乱等原因,唐诗的数量在急剧减少。

比如以张若虚为例,他只有两首诗存世,一首就是号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能写出这么霸道的诗歌,张若虚先生肯定是要经过千首万首的练习,其中未必没有与《春江花月夜》比肩之作。如果不及时保护,你能保证剩下两首再流传千年吗?

当时没有政府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抢救工作,很多文人都自发地收编唐诗。这项工作从唐朝时就开始了,但收效并不大。原因很简单,这是需要大笔大笔银子的。

编纂者的吃喝拉撒费用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要买来各种版本的诗歌,有些的还要去荒野的石碑上抄录,要去口口相传之地采风。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要做好收集整理唐诗的工作是万万不能的。

此时,季振宜就挺身而出,他在康熙年间辞官归隐,就做了这一件事情。在此之前,明朝人胡震亨完成了《唐音统签》,明末清初的钱谦益也做出了重要的尝试。然而,真正集大成者还是季振宜。

季振宜的做这件事的条件非常优越,首先他有钱,其次他有才,再次他有书。有钱有才我们开篇说过了,不再赘述。说到藏书,他更是非常出名。在明、清时期,藏书成为了当时的一个流行,也是很多文人乐此不疲的爱好,然而季振宜的藏书让人惊讶。

他的藏书到了什么程度?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令人恐怖。毛述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都被他一个人继承了。他父亲季寓庸本身就是收藏大家,创办的“嘉树园”自然也归了他。具体到底多少卷藏书,一直无法准确估算,但当时人送给他“藏书天下第一”的美誉。

然而,编制全唐诗并不能与藏书多寡画上等号,更重要的是季振宜有巨大的决心、舍我其谁的勇气。他苦战了十来年,守住孤灯寂寞,花费了无数心血,将力所能及的唐朝诗集收录整理。这部《汇集全唐诗》一共七百十七卷,收入1859位作者的42931首诗,是当时为止最多最全的唐诗集。

在康熙晚期诞生的《全唐诗》实际上就是在季振宜的《汇集全唐诗》基础上补充的。《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其实已经和《汇集全唐诗》相差无几了。

也许在当时很多人想不通,好好的官老爷为什么不当了,也许现代人也想不通,好好的富家翁为什么不做了。然而,只有内心纯净坚定的人才能理解,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却为后代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财富。

中华文化之所以傲然立于世界,不仅仅有无数英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也有这些上不了战场的文人,将文化的力量一代又一代传下去。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朝气蓬勃就是因为有季振宜这样的文化战士在捍卫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