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用美色迷惑君王,诬死太子和皇妃,新皇还没登基就将她处死

 小珏说历史 2020-12-01

研究历史,往往是以正史为蓝本,否则就会陷入无边无际的想象之中。但是,如果光看正史,却因为史料太少,而忽略了很多重要情节。比如我们看唐文宗,暂时忽略他的治国能力,光看他的后妃传,我们会以为他是一个专情的皇帝。因为他继位后,放归了三千宫女,后妃之中只有王德妃传。

其实,如果多读史料,会发现王德妃的存在感并不强,后宫之中的厉害角色,是一位叫做杨贤妃的女子。因为杨贤妃没有单独的传记,也没有发现她的墓志铭,所以关于她的身世,我们知之甚少。唐武宗曾经说宰相杨嗣复写过信给杨贤妃,并称其为姑母,还劝她以皇太后身份摄政。

按照这种说法,杨贤妃就应该是杨嗣复的祖父县官杨太清的女儿。不过,唐武宗还说过杨玄思是杨贤妃的弟弟。这就有所矛盾了,因为杨嗣复的父亲是名臣杨于陵。照此推论,杨玄思和杨于陵就是两兄弟,而他们的名字没有相同之处,这似乎不符合当时的习惯。

不管杨贤妃的出身怎么样,她获得唐文宗的宠爱是不可否认的,甚至这种宠爱是专宠。唐文宗一共才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永是王德妃所生,而李永被立为太子后,唐文宗始终不愿意加封王氏,让她一直停留在昭仪,与时为昭容的杨氏平级。直到五年之后,唐文宗才让太子生母王氏成为德妃,而同时却也升并没有子嗣的杨昭容为贤妃。虽然德妃的地位要在贤妃之上,但两人还是几乎平级的。

至于说唐文宗的另外一个儿子李宗俭的生母,则被忘到九霄云外了,史书上甚至没有关于她的半点记载,仿佛李宗俭就是捡来似的。

唐文宗因为“甘露之变”得罪了宦官,形同软禁,是一位徒有虚名的傀儡皇帝。此时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继承人的身上,惟愿太子能够成器,挽救唐朝于危亡之中。从道理上来说,杨贤妃并没有自己的儿子,李宗俭又早夭,因此她应该与王德妃一起,齐心协力教育好太子李永。

然而,不知她们经历过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杨贤妃与王德妃的关系非常糟糕,两人势同水火。尽管王德妃的地位更高,而且还有太子,但并不得唐文宗的宠爱。相反,杨贤妃却很受宠,唐文宗对她是言听计从。

于是,杨贤妃一次又一次向唐文宗敬献谗言,说太子无才无德,还包藏祸心。唐文宗听得多了,也听信了杨贤妃的话,偏偏太子一天到晚就是宴会娱乐,贪图享乐,完全不像唐文宗本人。在多次对他的功课考核中,太子的回答总是不让唐文宗满意。因此,唐文宗甚至召集群臣,商量废立太子的事情。

群臣自然惶恐,劝告唐文宗,一来他再也没有其他儿子做太子,二来太子也只是贪玩,并没有大恶,三来储君是国之根本,不能轻易废立。好说歹说,这才让唐文宗暂时放弃了废立的打算。

不过,这样一来,杨贤妃就将矛头又对准了王德妃。在一通谗言过后,王德妃被唐文宗处死,这让太子李永又惊又惧,当年就病逝了。有人说很可能是杨贤妃暗中派人下的毒手。李永死后,杨贤妃不停推荐安王李溶为皇太弟,而宰相强烈反对,并极力推举唐敬宗的儿子李成美为太子。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文宗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外面藩镇割据,朝廷上党政不断,宫廷中宦官专权,他想改变这一切,恢复唐朝的威仪,可他却连一个现实也改变不了。偏偏杨贤妃还让他逼死了自己的妃子和唯一的儿子,弄得鸡犬不宁。

在满腔无奈和愤懑之中,唐文宗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他临死之前,本来是让李成美为太子,然而宦官们却拥立唐文宗的弟弟颍王李瀍。李瀍就是唐武宗,他还没有登基,就下令处死了搅乱后宫不得安宁的杨贤妃。真不知道这位女子,忙里忙外,到底得到了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